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

 2023-08-05

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


原文标题:美国揭开中国一“最高机密人物”,而“大佬”背后这个女人藏不住了

原载:我的个人图书馆

转自:华人星光

发表日期: 2023-08-05

作者:华人星光

华人星光: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子为棋,点兵点将点江山。


美国曾揭开中国一位“最高机密人物”,

这位“大佬”的名字被隐藏了28年。

而在他身后,

藏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女人。


从来不为人知,

他对得起天下人,

唯独愧对这个名字:许鹿希。


她的父亲官至副国级,

她的丈夫被举国敬仰,

可她这一生的苦楚,

一生的情爱,

和“名门之后、巨星夫人”的形象,

实在是相差甚远!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1.JPG


许鹿希所有的苦和爱,

都和那个叫邓稼先的男人有关。


说起来,两人也是青梅竹马,

邓稼先是著名国学大师邓以蛰之子,

许鹿希的父亲是知名教育家许德珩,

许先生建国后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


当年,

邓以蛰和许德珩都在北大教书,

两家时常串门做客,

孩子们也经常在一块玩闹。


后来邓稼先留学美国,

许鹿希考上北大,

音讯虽然少,但终究难挡命运安排。


与君再相见,静候故人归,

当年仅26岁的“娃娃博士”邓稼先,

从美国深造回来,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他和命中注定的女子许鹿希,

相恋相爱了。


彼时,他是北大物理系助理教授,

她是北大医学院的学生,

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温婉动人,

两人被称为是,

天造地设的“金童玉女”。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2.JPG


三年过去,

经历过血与火的时代淬炼,

和颠沛流离的岁月洗礼,

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彼此托付了终生。

世人皆知,邓稼先是个理科男,

开拓了中国核武事业,

这样一心为国的科学家,

大家的印象可能会很刻板,

觉得他们眼里除了科研就没有别的。


但邓稼先很不同,

他是个极其浪漫的男人。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3.JPG


夏天,

他带着许鹿希去颐和园划船,

共赏雨后芙蓉盛开之灵秀;

秋天,

他和妻子在林荫路下骑自行车,

看落叶纷纷夕阳洒落一地的金色。

春天,

他们背一包点心去郊外露营,

或者相伴去听京剧、逛庙会。

冬天,

他拉着她在北海公园滑冰,

暖阳照着彼此,

相视一笑爱意就入了心。


对许鹿希而言,

这相依相伴如神仙眷侣的五年时光,

是一生中最清晰的回忆,

他们有独属小夫妻的浪漫,

他们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


可是她从未想过,

这样的美好竟如此短暂,

后来的许多许多年,

只剩下凄美的孤独和等待……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4.JPG


君王死社稷,壮士投家国,

当秘密研发核武器的任务下达,

邓稼先明白,

为国为民,难为家。

1958年的盛夏,

那一段对话许鹿希记了一辈子。


“我要调动工作了。”

“你调哪儿去?”

“不能说。”

“你干什么去?”

“也不能说。”

“那你给我一个地址,

将来我们通信。”

“通讯也不行!”


他扶着她的肩头,

以从未有过的慎重口吻交代:

“今后家里所有的事,我都管不了了,

一家老小都托付给你。

我的生命,就交给将来的工作,

做好了这件事,

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这样的话,让许鹿希大吃一惊,

她虽然无法想象,

能让丈夫这般决心舍命的事业,

究竟是什么。

但这个深明大义的女人,

只含着眼泪说出了四个字:

“我支持你。”


许鹿希不知道,这四个字的沉重,

将带给她怎样的思念煎熬。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5.JPG


最开始,

她发现调了工作的丈夫变得十分古怪,

以前的邓稼先一直闲不住,

看京剧、打球。

用许鹿希的话说,

就是个碰上路边狗打架,

都要停下来看一会的人。

可是如今,

他不时神出鬼没的回到家,

却总是沉默寡言。

有时候他收拾点衣服急匆匆就走,

连个招呼都不打。


直到1959年的一天,

她回家时惊喜地发现他在等她,

但她也注意到了,

那比平时厚重得多的行李。


“你去哪?”没回应。

“去多久?”不吱声。

不知道去哪,不知道去多久,

甚至不知道还回不回来……


她骤然红了眼眶,

这两年他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

她一个女人为这个家撑起了多少,

又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辛酸,

可是,她从未对他抱怨一句。


这次,一如既往,

她扭头不叫他看见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她让开了路:“你走吧。”


若你的选择是为国家安宁铺平道路,

那么我永远为你守护身后一方净土。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6.JPG


这一年,背起行囊的邓稼先,

作为中国核武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奔向那狂沙漫天的世界:罗布泊。


一对夫妻,天各一方,

他为国冲锋陷阵,

埋首于厚厚的科研资料,

她为家不辞劳苦,

两边的老人要照顾,

年幼的孩子要看护。


除了隔很长时间能偶尔回家一两天,

漫漫28年的时间里,

邓稼先仿佛消失在她的生命中一般。


那28个寒来暑往,

许鹿希承受了太多苦楚。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

每次问她,爸爸呢?

她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许久不见邓稼先,

邻居们也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她,

猜测邓稼先是不是抛弃了妻儿。

有苦说不出的许鹿希,

独自承载着这一切。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7.JPG


在忙碌而忧心的日子里,

许鹿希最开心的事,

就是好长时间没有丈夫的消息时,

他的同事突然打电话来,

告诉她邓稼先嘴馋了,

给他捎带点啥东西。


她便会放下手边的一切事情,

去买邓稼先爱吃的和生活用品。

这是她漫长等待里的期盼,

也是她担忧岁月的欣喜,

她能确认他还好好的,

甚至是,她只要确认他还活着。


因为当许鹿希在1964年人民日报上,

看到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又在父亲那里打听到一两句关键,

敏锐的她就猜到了,

丈夫究竟是在干什么。


核武器,不是容易的事,

研制当中那些放射性的物质,

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所以她会担忧,会害怕。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8.JPG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作为原子弹、氢弹主要的设计者、

研制者、组织者,

邓稼先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可即便如此尊崇的地位,

仍无法在十年洪流里独善其身。

提及那段过往,许鹿希话里难掩沉重,

她说:那时有个计划,

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

很多人遭了殃。


迫害之烈是前所未有的,

邓稼先先是被带走,

后来就有很多人说要搞掉他。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

杨振宁回国了,

点名要见邓稼先,

他这才躲过了一次劫难。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09.JPG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暮。

作为国家最高机密,

邓稼先被保密了几十年,

直到1986年国家揭密后,

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

美国报纸也解密登了他的信息。


此时此刻,

他已完成了国家交代的任务,

终于可以回家了。


相爱自是情似海,

悲莫悲兮生别离。

许鹿希万万没想到,

苦苦等他28年,

最后等来的是巨大的不幸……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10.JPG


中国核武试验,报道出来都是成功的,

但在这成功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

1970年的一次核弹试爆中出现失误,

未爆核弹被摔了,

下落不明的碎片必须得找到,

否则核辐射造成的后果将难以预料。

100多名防化兵去找没找到,

于是邓稼先说他亲自去。


许鹿希后来回忆:

“我知道,他一去就完了......”

邓稼先最终找到了核弹碎片,

他捧起了碎片检查,

身体也因此受到极强的核辐射!


可是他谁也没有告诉,

回到工作岗位上,

继续为中国拼了15年。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11.JPG


1986年的时候,邓稼先被送回了家,

许鹿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泪倾泻而出.....

人回来了!


可命怎么搭进去了?

从前那个英俊帅气身体强壮的丈夫,

现在却是身形佝偻,头发花白,

整个人病恹恹的。


她陪他去医院检查,

结果出来后,医生眉头深锁,

所有指标都不对劲,

尤其是白血球被破坏的很严重,

内里染色体都被击成了碎屑,

尿液的放射性极为强烈。


医生实在想不出,

是什么样的伤害能造成这种结果,

试探地问许鹿希,

邓稼先是不是服了什么烈性毒药。


两人全都缄默不语,

许鹿希怎么也想不到,

丈夫的身体竟会变得如此糟糕!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12.JPG


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浑身上下犹如千疮百孔。


那段日子,

许鹿希寸步不离地陪着他,

曾经五年的幸福相伴,

曾经28年的天各一方,

如今竟只剩下这最后的时光……


她和他聊过去,聊孩子,聊家常,

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这仅存的时间怎么够啊,

这一生的相爱相守,

这短暂的相依怎么够!


他虚弱的躺在病床之上,

身体因为要不停打止痛针,

成了蜂窝状。

他全身都在大出血,

背上的出血瘢有面盆那么大,

嘴里全是血,耳朵里也是血,

非常痛苦,更难挽救。


拖着这样的病躯,

他拼尽最后的气力,

写下了关乎中国核武未来的建议书,

那薄薄的几页纸,

递到许鹿希的手中,他叮嘱:

“尽快送走,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同年7月29日,62岁的邓稼先,

在许鹿希的怀里离开了人世,

他给妻子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若有来生,我还选择你,

若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

鹿希,这一生谢谢你了,

这一生也愧对你了……


许鹿希泪流满面:

“你的血,流尽了!”

以后,

再也没人陪我看花,看云,看四季,

孤零零地,

就真的只剩我一个人了……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13.JPG


1999年,

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

这沉甸甸的勋章,

有一半是许鹿希的功绩!


其实,在元勋夫人的光环之外,

许鹿希自己已经做到了家国天下。


作为医学教授,

她40余年来为国家医学行业,

培养出无数的栋梁人才。


在解剖学教室,

她率先开展了专业课的英语教学,

上世纪80年代,

许鹿希奔赴美国学习,

回来后组织了,国内首届神经免疫细胞化学讲习班,

推进这项新技术在各地开展。


在她所在的医学领域,

许鹿希已是万丈光芒,

无论是教研工作还是编写著述,

她全都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接轨世界,追逐卓越,

“不要让中国落后世界太远”,

这是丈夫的希冀,

她一直记得,也一直努力。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14.JPG


自他走后心憔悴,

许鹿希用她的余生,

追寻丈夫这些年的足迹,

她走遍全国,

采访一百多位丈夫的同路人,

写下了《邓稼先传》。


在他们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中,

两人失散了,她固执地守在原地。

直到今天,

她仍住在他们的老房子里,

房子50年代建的,没有电梯,

大门口写着小区名字的牌子,

早就斑驳不堪字迹难辨。


老式的楼道被高楼大厦遮蔽,

终年不见太阳,

墙上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

水泥地,白灰墙,

到处是裸露的管道和电线。


她家里的一切家具、摆设,

尽力保持着邓稼先在世时的原貌:

那对70年代买来的沙发,

上面铺着一层又一层的垫子,

因为弹簧已经老得快失效了;

书桌上一部大红色、

老式的拨盘电话机早已被淘汰。

但许鹿希却坚持不搬家,

“希望你们理解我们这样一拨人,

如果为了多赚钱,

为了有好的房子、好的家具,

那邓稼先肯定不会回国的。

我自己也两次去美国,

完全可以留在那里,

那里的工资是国内的一百倍……


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希望你们能理解。”

如今95岁高龄的许鹿希,

在这间早就破败的小屋里,

住了60多年。


她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

守着他们的爱情,

守着他们的风骨,

守着他们对这个国家的,

全部的热血难凉。


230805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cdr_0015.JPG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此生所忠之伟业,

惊天地,泣鬼神。

此生所爱之一人,

纵别离,仍相守。


2023年7月29日,

邓稼先逝世37周年祭日,

缅怀巨星的同时,

今日愿世人皆知,

伟大的国之脊梁邓稼先身后,

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女人许鹿希!


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走来,

这一生,

为师、为母、为妻,她竭心尽力;

为国、为民、为人,他倾其所有。


文人风骨,铿锵热血,

为了我们这个国家,

他鲜血流尽,她鞠躬尽瘁,

愿中华世世代代,

勿忘他们的卓然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