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义门陈氏】明朝《永乐大典》中义门陈氏文献

 2022-11-26

一、明《永乐大典》简介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着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宋代《江州图经》成书具体时间无法得知,经考证最晚应为南宋皇帝宋宁宗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

宋《江州志》大约成书于宝祐至景定年间(1253-1264年)

32.jpg

永乐大典卷六七○○

陈氏祠在县东义门陈氏庙也。历世孝友稪党祠之南渡子孙散处。

33.jpg

义门陈氏胡旦撰义门碑

35.jpg

36.jpg

37.jpg

永乐大典卷六七○一

义门陈氏胡旦撰义门碑其略曰。按陈氏家谱陈宜都。王叔名之后五世孙。兼唐元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兼生京。京进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褒为嗣。生灌为高安县丞其后避难于泉州。生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徵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孙旺徙居德安县之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六而十七。十七而三十四。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仲子崇。以治家之道为人之本。乃撰家法。垂示将来。室无私财。厨无私馔。大小之教。内外如一。于是为江州长史。家法之行。始于大唐大顺元年庚戌也。至衮为司户参军。试太常寺奉礼部。伪唐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始于升元元年丁酉也。至道中。宋太宗遣内侍裴愈赍御书散江表志。三吴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之陈氏所得凡三十三本。藏之于家。愈复上陈氏家法二篇。太宗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三百口而义门立。开宝之末。计七百四十口咸通三年。增至一千四百七十八。又徐铉江南录。郑文宝江表志载陈氏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睦姻。人无间言每食群生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馀亦置以船共食。或一犬他适不至。则群犬昂首相候不食。此义气所感而然也其陈崇有家法叙曰。易云家正则天下大定。是知治家之道古犹病诸。故圣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后之人伦勤而行之自非圣人可不庶几乎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专孝弟业继典坟。繇是子孙众多。上下和睦。存没一十代。曾玄二百人。粗副孙谋。致其馀庆。我圣人诞敷孝治恢振义风。锡以渥恩。表之闾巷。勃焉荣耀。幸异乡民。得不以知足宅心。恶盈是惧哉。崇所惑者。殆恐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负荷之理。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必合均等。务要和同。掌令子子孙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银青光䘵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守江州长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侄崇议定。

38.jpg

38.jpg

40.jpg

永乐大典卷三五二八

《江州图经》南唐陈崇。唐徵士伯宣后也。伯宣孙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六子伉。侍。仲。俛。伟。伸。六而十七。十七而三十四。七世同居。内外二百口。家道益昌。朝廷表其闾。崇仲子也。有才识。以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为江州长史。谋于众曰。我家。累世馀庆。子孙众多。上下和睦。然恐云仍渐夥。愚知不同。

《德安志》义门陈氏。胡旦撰义门碑其略曰。按陈氏家谱。陈宜都。王叔名之后。五世孙兼唐元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兼生京。京进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生灌为高安县丞。其后避难于泉州。生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徵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孙旺徙居德安县之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六而十七。十七而三十四。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仲子崇。以治家之道为人之本。乃撰家法。垂示将来。室无私财。厨无私馔。大小之教。内外如一。于是为江州长史。家法之行始于大唐大顺元年庚戌也。至衮为司户参军。试太常寺奉礼部。伪唐旌表孝悌。摽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始于升元元年丁酉也。至道中。宋太宗遣内侍裴愈赍御书散江表。

41.jpg

42.jpg

34.jpg

通鉴续编  元 陈桱 撰

《通鉴续编》是元末明初陈桱所撰史书。

诏贷江州义门陈竞粟【初,陈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唐右补缺兼生秘书少监京,京生盐官令褒,褒生髙安丞灌,灌孙伯宣,避地江州之徳安,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伯宣生江州长史崇,自兼至崇,未尝分异。崇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羣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唐僖宗诏旌其门,南唐又为之立义门,免其徭役。崇子江州司户衮,衮子奉礼郎昉。昉之世,同居长幼凢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婣睦,人无间言。毎食必羣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羣犬亦皆不食。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乡里率化,争讼稀少。唐亡,州上其事,诏仍旧免其徭役。昉弟子鸿,鸿弟竞,竞之世,子姓益众,常苦乏食。至是知州康戬言于帝,诏本州每嵗贷粟二千石。其后竞死,从弟旭止受贷粟之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属嵗歉粟贵,或劝旭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羣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耶?”帝闻,深加叹奨。旭后世守家法,久而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