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伯益。伯益是少昊帝的五世孙,他的祖母是颛顼帝的孙女女修。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姓,其后裔中有十四氏,其中就有黄氏。约于夏初,伯益长子大廉,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商灭夏时,支持商朝;周灭商时,保持中立,国存而爵位降为子爵,故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民,以国名为氏,是为赢姓黄氏。
树高千丈发于根,水流万里始于源。国有史、域有志、家有谱;史可鉴古今,志可明变更,谱可辨支系。
自伯益至伯万公,百有余代,其间先祖贤士曾修缮过传世谱书。伯万公至今又有二、三十余代奈何世代变迁,族亲分散各地,难以聚集;今虽各地族亲共聚一群,但由于各地族亲对祖上经历认识层次不一,给溯源寻根、传承家族美德、弘扬家族文明历史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故尔要统一修缮宗族谱牒,以明晰先祖来自何处,途经何处才到此地居住,后又经历了什么才分散各地。正本清源、续修族谱就是上对祖先有传承,下对子孙有交代。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要将历代先祖名讳、事迹、德行在族谱上永久昭彰,如同历代先祖传承给后人的血脉,永远存续、永远传承。一代代先人披荆斩棘走来,一代代后人承先启后传承,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文明的基因生生不息。族谱,相伴族人,如江河般奔流不息,如星辰般光明璀璨。正可谓,修谱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续修族谱,旨在传家风、继祖训、昭亲睦、明辈分、别长幼。有了族谱,就有了承载家族历史的档案,不论风雨多么飘摇,不管时局如何动荡,都将成为维系族人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支柱。族谱记录着家族的荣辱兴衰,同时也告诫后代,要缅怀祖宗功德、不忘根本,续修族谱的意义就在这里。族谱上记载着我们的历代先祖,都的确真实的来过这个世界,他们生活的年代或许动乱、或许安定,但无论如何,只要传承到了我们,我们就应当将祖辈的血缘脉络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告诉我们的后代:每位族人从哪里来。无论先辈们是伟岸还是卑微、是辉煌还是暗淡,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远去,谱书上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曾经如星辰一般地闪耀,又如流星一般地逝去。而我们的雄心也终将会被三尺黄土埋葬,同样也会被后人白纸黑字编纂在谱书上,汇入历史长河。我们总在不经意间失落,又在不经意间重演。我们是否能将与自己有血脉相连的族人团结起来,这就需要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修好族谱,必竟我们血浓于水。
我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对家族事业只听闻过家族老人口传,他们说我支与麻阳茶溪黄氏系近宗。在2018年冬,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茶溪黄氏宗亲,得以进入茶溪黄氏宗亲联谊群(微信群),相伴同宗宗亲常常谈及家族谱牒,慢慢涉猎黄氏家族历史,得知黄氏先贤功绩卓尔不凡,家族历史风云沧桑,不少先贤出将入相,忠孝礼仪永传家邦,我慢慢产生了续修族谱的念头。
闲暇之余,我常常细细翻阅本房手抄祖传谱牒,走进家族历史,沉醉于字里行间。谱牒之中先祖告知吾房乃茶溪黄氏伯万公之六世孙伏四公后裔。伏四公于元朝至正1355年(韩宋龙凤二年)遭兵燹,逃避辰州府荔溪后,生五子:启胜、启荣、启金、启文、启武,本支启祖黄胜公乃伏四公长子是也。明洪武年间从军青浪卫正军,官名七儿。明永乐二年(1404年)随军辰州府辰溪县铜湾沙落井,后国泰民安、清平无事,便落居铜湾龙井下担。后与同军汪兴举(官名池儿)、李荣凤(官名教化)义结金兰,同迁上蒲溪金鸡园居住,再移居下首竹林湾(今汪家)永久居住。山田插标为记,阴阳未分,互不通婚。胜公传至六世孙甲元公,生四子:金璘公、金珪公留守老院,金璋公、金琏公于清康熙四十年迁居保胜坪(今宝树坪),现今金璋公子孙后代仍居住于此。金璋公之孙国客公生七子,其中三位(昌佳、昌吉、昌福)又迁仙人湾罗家坪。后又有昌万公之子开章、国石公之孙昌达公之子开益迁罗家坪。还有外迁至吉都堂、龙船坪、铜顶、洪江、龙蟠溪等地方者。
本支宋元时期排行字辈:伯都元朝进,赛伏启自文。
明朝时期排行字辈:胜(启),德重兴朝廷,甲金士国昌。
清朝道光十七年续二十字辈:开宗光世永,明儒立贤长,科家书香美,清源道生芳。
今天,感恩各位德高望重之族亲、族贤,同心协力共同参与寻根问祖家族公益大业,得以续修族谱,圆满成功。希望后贤继续传承祖训,每三十年一小修,每六十年一大修,以便后辈明晰一代代先祖来路,知道先祖之生辰忌日与家族根源来历,让我们饮水思源,将家族文化传承千秋万代。
少贵 敬撰
时在二零二二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