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0 1、什么叫古籍、汉籍?
中文古典典籍是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古代的汉文典籍,主要是指经过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
在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地区,虽然有本土的语言,有些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汉字、汉文(文言文)曾经长时间是这些地区的官方语文,因此这些地区也有不少汉文写成的文献,包括史书、官方文件、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为了与以本土语言书写的典籍区别,通常会把这类典籍称为汉籍。
2、什么叫中国古籍?
中国古籍或中国古典典籍一般指的是“1911年及以前出版的书籍,包括抄本及刻本”。具体而言,可以说是以印刷或书写成“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如包背装、线装、蝴蝶装等)、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内容,并且用中国传统著作方式进行著述的书籍”。
中国古典典籍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社会和自然作精心思考的精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扫六合,焚书坑儒;汉武中兴,广求遗籍。
最早将中文典籍集成目录的是西汉刘向的《七略》。
3、中国古籍的完整定义
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岳麓书社,2007年)凡例中,就古籍提出较完整定义:
(1)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编撰出版的以手工纸为文字载体的书,皆为古籍;
(2)1911年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或稍后一个时期编撰出版的图书,凡内容属于传统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一般为线装)的图书,亦视为古籍。
4、中国古籍的销毁历史
中国的典籍有好几次大规模的销毁,令不少古籍失传。
第一次为秦朝的焚书坑儒。
第二次是梁元帝萧绎销毁大批古籍。
第三次是明朝朱元璋销毁大批古籍。
第四次是清朝乾隆时期,全国大修《四库全书》,而进献的图书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被禁毁。
5、中国古籍的装帧
常见的有木匣装、包角、卷轴、梵夹装等。
6、线装古籍
主要是指中国历代典籍(包含明清之际西洋人用汉字刊行的基督教文献)以线装形式呈现的书籍。传统以来的分类方式众多,自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以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众人所熟悉的分类法。东海则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方志部等六大部,各部再以若干小类(如经部又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四书类、孝经类、小学类、经总类等小类)[1]区分之,藉以统辖线装典籍。
7、影刻本
古籍刻本的类型之一,即照原书版式影刻的书本,或称影刊本。所谓“影刻”,就是“以某一版本为底本,逐叶覆纸,将原底本的边栏界行、版口鱼尾、行款字数等,毫不改变地照样描摹或双勾下来,然后将描摹好的书叶逐一上版镌雕。”其内容或形式与原书相同。
影刻与覆刻、仿刻在仿真程度上有所不同。其区别如下:
一般广义说来,影刻可以分成三种状况:
(1)影刻本(狭义的影刻本):用“摹”的方式,依原样雕刻的书画本。
(2)覆刻本:直接将原书拆散,叶面贴于木版上雕刻。
(3)仿刻本(翻刻):用“临”的方式。
就“像真度”来说是以覆刻本为最真,其次影刻本、再次仿刻本。
另外还有一种“重刻本”,它跟上述三种的影刻本(都是力求与原本近似)不同之处在于,虽然都是照着原本的本子刻,但它不论是行款或格式未必与原来相同,只有内容是一样的。
8、古籍的笺、证、疏、注解释
(1)笺,一般是指在别人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认识和解释(比较突出自己的补充性见解)。
(2)证,是对一些解释有冲突的问题通过考证予以疏通。
(3)集,是谨慎地参考和引用(自己的选择性很强)前人多家的注释。
(4)会或汇,是比“集”更加详细地征引前人注释,相互参详。
(5)疏,是一种综合性的注释,包括音义训诂、疏通文意、对章节大义的阐发以及对前人注释的进一步解释。
(6)义证、发微之类,重点阐发内容的意涵与价值。
(7)校,自然是指校勘,最早的校勘不会显示不同版本,但后来很多校勘都要在注释中罗列不同版本,并且一些书专门附有校勘记。
(8)释,其内涵也比较广,跟注相近,但也带有比注更进一步解释的意味。但释不包括校勘,校勘的内容则可以包含在注内。
(9)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大体可以涵盖上面的所有内容,而其最基本的内容应该是音义训诂。所以带注字的一般强调的是另一个字的内容,比如笺注就比较强调“笺”的内容,汇注就比较强调汇集。
以《毛诗正义》为例,后人就有“注”、“笺”(补充注释)、疏(综合注解)、证(如义证、疏证等。有时是针对书本某个局部)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