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即时交流
邓稼先、许鹿希:十四亿国人的赞歌献给您们
原文标题:美国揭开中国一“最高机密人物”,而“大佬”背后这个女人藏不住了
原载:我的个人图书馆
转自:华人星光
发表日期: 2023-08-05
作者:华人星光
华人星光: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子为棋,点兵点将点江山。
美国曾揭开中国一位“最高机密人物”,
这位“大佬”的名字被隐藏了28年。
而在他身后,
藏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女人。
从来不为人知,
他对得起天下人,
唯独愧对这个名字:许鹿希。
她的父亲官至副国级,
她的丈夫被举国敬仰,
可她这一生的苦楚,
一生的情爱,
和“名门之后、巨星夫人”的形象,
实在是相差甚远!
许鹿希所有的苦和爱,
都和那个叫邓稼先的男人有关。
说起来,两人也是青梅竹马,
邓稼先是著名国学大师邓以蛰之子,
许鹿希的父亲是知名教育家许德珩,
许先生建国后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
当年,
邓以蛰和许德珩都在北大教书,
两家时常串门做客,
孩子们也经常在一块玩闹。
后来邓稼先留学美国,
许鹿希考上北大,
音讯虽然少,但终究难挡命运安排。
与君再相见,静候故人归,
当年仅26岁的“娃娃博士”邓稼先,
从美国深造回来,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他和命中注定的女子许鹿希,
相恋相爱了。
彼时,他是北大物理系助理教授,
她是北大医学院的学生,
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温婉动人,
两人被称为是,
天造地设的“金童玉女”。
三年过去,
经历过血与火的时代淬炼,
和颠沛流离的岁月洗礼,
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彼此托付了终生。
世人皆知,邓稼先是个理科男,
开拓了中国核武事业,
这样一心为国的科学家,
大家的印象可能会很刻板,
觉得他们眼里除了科研就没有别的。
但邓稼先很不同,
他是个极其浪漫的男人。
夏天,
他带着许鹿希去颐和园划船,
共赏雨后芙蓉盛开之灵秀;
秋天,
他和妻子在林荫路下骑自行车,
看落叶纷纷夕阳洒落一地的金色。
春天,
他们背一包点心去郊外露营,
或者相伴去听京剧、逛庙会。
冬天,
他拉着她在北海公园滑冰,
暖阳照着彼此,
相视一笑爱意就入了心。
对许鹿希而言,
这相依相伴如神仙眷侣的五年时光,
是一生中最清晰的回忆,
他们有独属小夫妻的浪漫,
他们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
可是她从未想过,
这样的美好竟如此短暂,
后来的许多许多年,
只剩下凄美的孤独和等待……
君王死社稷,壮士投家国,
当秘密研发核武器的任务下达,
邓稼先明白,
为国为民,难为家。
1958年的盛夏,
那一段对话许鹿希记了一辈子。
“我要调动工作了。”
“你调哪儿去?”
“不能说。”
“你干什么去?”
“也不能说。”
“那你给我一个地址,
将来我们通信。”
“通讯也不行!”
他扶着她的肩头,
以从未有过的慎重口吻交代:
“今后家里所有的事,我都管不了了,
一家老小都托付给你。
我的生命,就交给将来的工作,
做好了这件事,
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这样的话,让许鹿希大吃一惊,
她虽然无法想象,
能让丈夫这般决心舍命的事业,
究竟是什么。
但这个深明大义的女人,
只含着眼泪说出了四个字:
“我支持你。”
许鹿希不知道,这四个字的沉重,
将带给她怎样的思念煎熬。
最开始,
她发现调了工作的丈夫变得十分古怪,
以前的邓稼先一直闲不住,
看京剧、打球。
用许鹿希的话说,
就是个碰上路边狗打架,
都要停下来看一会的人。
可是如今,
他不时神出鬼没的回到家,
却总是沉默寡言。
有时候他收拾点衣服急匆匆就走,
连个招呼都不打。
直到1959年的一天,
她回家时惊喜地发现他在等她,
但她也注意到了,
那比平时厚重得多的行李。
“你去哪?”没回应。
“去多久?”不吱声。
不知道去哪,不知道去多久,
甚至不知道还回不回来……
她骤然红了眼眶,
这两年他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
她一个女人为这个家撑起了多少,
又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辛酸,
可是,她从未对他抱怨一句。
这次,一如既往,
她扭头不叫他看见自己的脆弱和无助,
她让开了路:“你走吧。”
若你的选择是为国家安宁铺平道路,
那么我永远为你守护身后一方净土。
这一年,背起行囊的邓稼先,
作为中国核武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奔向那狂沙漫天的世界:罗布泊。
一对夫妻,天各一方,
他为国冲锋陷阵,
埋首于厚厚的科研资料,
她为家不辞劳苦,
两边的老人要照顾,
年幼的孩子要看护。
除了隔很长时间能偶尔回家一两天,
漫漫28年的时间里,
邓稼先仿佛消失在她的生命中一般。
那28个寒来暑往,
许鹿希承受了太多苦楚。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
每次问她,爸爸呢?
她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许久不见邓稼先,
邻居们也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她,
猜测邓稼先是不是抛弃了妻儿。
有苦说不出的许鹿希,
独自承载着这一切。
在忙碌而忧心的日子里,
许鹿希最开心的事,
就是好长时间没有丈夫的消息时,
他的同事突然打电话来,
告诉她邓稼先嘴馋了,
给他捎带点啥东西。
她便会放下手边的一切事情,
去买邓稼先爱吃的和生活用品。
这是她漫长等待里的期盼,
也是她担忧岁月的欣喜,
她能确认他还好好的,
甚至是,她只要确认他还活着。
因为当许鹿希在1964年人民日报上,
看到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又在父亲那里打听到一两句关键,
敏锐的她就猜到了,
丈夫究竟是在干什么。
核武器,不是容易的事,
研制当中那些放射性的物质,
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所以她会担忧,会害怕。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作为原子弹、氢弹主要的设计者、
研制者、组织者,
邓稼先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可即便如此尊崇的地位,
仍无法在十年洪流里独善其身。
提及那段过往,许鹿希话里难掩沉重,
她说:那时有个计划,
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
很多人遭了殃。
迫害之烈是前所未有的,
邓稼先先是被带走,
后来就有很多人说要搞掉他。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
杨振宁回国了,
点名要见邓稼先,
他这才躲过了一次劫难。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暮。
作为国家最高机密,
邓稼先被保密了几十年,
直到1986年国家揭密后,
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
美国报纸也解密登了他的信息。
此时此刻,
他已完成了国家交代的任务,
终于可以回家了。
相爱自是情似海,
悲莫悲兮生别离。
许鹿希万万没想到,
苦苦等他28年,
最后等来的是巨大的不幸……
中国核武试验,报道出来都是成功的,
但在这成功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
1970年的一次核弹试爆中出现失误,
未爆核弹被摔了,
下落不明的碎片必须得找到,
否则核辐射造成的后果将难以预料。
100多名防化兵去找没找到,
于是邓稼先说他亲自去。
许鹿希后来回忆:
“我知道,他一去就完了......”
邓稼先最终找到了核弹碎片,
他捧起了碎片检查,
身体也因此受到极强的核辐射!
可是他谁也没有告诉,
回到工作岗位上,
继续为中国拼了15年。
1986年的时候,邓稼先被送回了家,
许鹿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泪倾泻而出.....
人回来了!
可命怎么搭进去了?
从前那个英俊帅气身体强壮的丈夫,
现在却是身形佝偻,头发花白,
整个人病恹恹的。
她陪他去医院检查,
结果出来后,医生眉头深锁,
所有指标都不对劲,
尤其是白血球被破坏的很严重,
内里染色体都被击成了碎屑,
尿液的放射性极为强烈。
医生实在想不出,
是什么样的伤害能造成这种结果,
试探地问许鹿希,
邓稼先是不是服了什么烈性毒药。
两人全都缄默不语,
许鹿希怎么也想不到,
丈夫的身体竟会变得如此糟糕!
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浑身上下犹如千疮百孔。
那段日子,
许鹿希寸步不离地陪着他,
曾经五年的幸福相伴,
曾经28年的天各一方,
如今竟只剩下这最后的时光……
她和他聊过去,聊孩子,聊家常,
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这仅存的时间怎么够啊,
这一生的相爱相守,
这短暂的相依怎么够!
他虚弱的躺在病床之上,
身体因为要不停打止痛针,
成了蜂窝状。
他全身都在大出血,
背上的出血瘢有面盆那么大,
嘴里全是血,耳朵里也是血,
非常痛苦,更难挽救。
拖着这样的病躯,
他拼尽最后的气力,
写下了关乎中国核武未来的建议书,
那薄薄的几页纸,
递到许鹿希的手中,他叮嘱:
“尽快送走,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同年7月29日,62岁的邓稼先,
在许鹿希的怀里离开了人世,
他给妻子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若有来生,我还选择你,
若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
鹿希,这一生谢谢你了,
这一生也愧对你了……
许鹿希泪流满面:
“你的血,流尽了!”
以后,
再也没人陪我看花,看云,看四季,
孤零零地,
就真的只剩我一个人了……
1999年,
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
这沉甸甸的勋章,
有一半是许鹿希的功绩!
其实,在元勋夫人的光环之外,
许鹿希自己已经做到了家国天下。
作为医学教授,
她40余年来为国家医学行业,
培养出无数的栋梁人才。
在解剖学教室,
她率先开展了专业课的英语教学,
上世纪80年代,
许鹿希奔赴美国学习,
回来后组织了,国内首届神经免疫细胞化学讲习班,
推进这项新技术在各地开展。
在她所在的医学领域,
许鹿希已是万丈光芒,
无论是教研工作还是编写著述,
她全都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接轨世界,追逐卓越,
“不要让中国落后世界太远”,
这是丈夫的希冀,
她一直记得,也一直努力。
自他走后心憔悴,
许鹿希用她的余生,
追寻丈夫这些年的足迹,
她走遍全国,
采访一百多位丈夫的同路人,
写下了《邓稼先传》。
在他们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中,
两人失散了,她固执地守在原地。
直到今天,
她仍住在他们的老房子里,
房子50年代建的,没有电梯,
大门口写着小区名字的牌子,
早就斑驳不堪字迹难辨。
老式的楼道被高楼大厦遮蔽,
终年不见太阳,
墙上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
水泥地,白灰墙,
到处是裸露的管道和电线。
她家里的一切家具、摆设,
尽力保持着邓稼先在世时的原貌:
那对70年代买来的沙发,
上面铺着一层又一层的垫子,
因为弹簧已经老得快失效了;
书桌上一部大红色、
老式的拨盘电话机早已被淘汰。
但许鹿希却坚持不搬家,
“希望你们理解我们这样一拨人,
如果为了多赚钱,
为了有好的房子、好的家具,
那邓稼先肯定不会回国的。
我自己也两次去美国,
完全可以留在那里,
那里的工资是国内的一百倍……
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希望你们能理解。”
如今95岁高龄的许鹿希,
在这间早就破败的小屋里,
住了60多年。
她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
守着他们的爱情,
守着他们的风骨,
守着他们对这个国家的,
全部的热血难凉。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此生所忠之伟业,
惊天地,泣鬼神。
此生所爱之一人,
纵别离,仍相守。
2023年7月29日,
邓稼先逝世37周年祭日,
缅怀巨星的同时,
今日愿世人皆知,
伟大的国之脊梁邓稼先身后,
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女人许鹿希!
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走来,
这一生,
为师、为母、为妻,她竭心尽力;
为国、为民、为人,他倾其所有。
文人风骨,铿锵热血,
为了我们这个国家,
他鲜血流尽,她鞠躬尽瘁,
愿中华世世代代,
勿忘他们的卓然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