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即时交流
唐鉴:清代理学大师
原文标题:清代理学大师唐鉴墓地考证
原创: 陶子林
原载: 宁乡乡土记忆
发表日期: 2022-04-04
对于湖湘文化名人唐鉴的了解,源于刘伟先生的“卜居善山岭的唐鉴”文章。唐鉴是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善化人,咸丰皇帝十五次招见。因他与田心黄氏黄湘南和黄本骥、黄本琪父子情谊深厚,钟爱善山岭风水。同时老家田心桥位于驿道旁,靠近长沙,战祸不断,77岁时移居善山岭生活,后葬善山岭。由于他是曾国藩恩师,逝世后,曾纪泽还代表他父亲曾国藩来善山岭吊唁。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先人的尊敬,本人多方搜集唐鉴资料,并四处打听唐鉴墓地情况。湖南省图书馆寻林老师介绍了有关唐氏家谱信息,宁乡政协孙意谋主任提供了当地有关记载资料。2018年6月7日,笔者查看了田心黄氏四修支谱资料,在黄定湘先生陪伴下,驱车对唐鉴墓地进行了寻找。
刘伟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唐鉴葬宁乡四都十区,黄坑新屋后山。我们先找到了黄坑,黄坑为黄氏祖屋,为清进士黄道恩、黄遇隆故宅,这里是一个重要地理标志,今还保留少量清代建筑风格残屋。通过打听,新屋地名就在黄坑的北边,此处确有一古墓,但被盗多年。我们四处寻找,屋后无山,何来墓地?开始我们怀疑村民的信息,后在刘姓老人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一块斜立的青色墓碑,通过仔细观察,碑文有“皇清诰授资政大夫显祖考唐”字样,这时我们心中有了底,后借用工具小心扒开土层,终于发现了“唐公镜海之墓”字体,唐鉴墓碑确实无错。通过认真辨识,碑为祁阳石料,石碑阴刻“皇清诰授资政大夫特旨予谥确慎显祖考唐公镜海之墓”大字,右为“咸丰辛酉六月二十九日葬子山午向”,左为“同治乙丑四月二十二日刊”。
刘姓老人详细介绍了唐鉴墓地历史,真实墓地在今墓碑下方5米处。墓地位于二户农舍之间,今为小土堆,大概三米高,土堆上生长许多杂树花草,如没有墓碑,根本想不到这里是墓地。以前坟墓建造简单,为山石结构,三块墓碑,没有华表柱之类配件,每年有人烧香拜坟。大概在2005年左右,通过里应外合,盗墓分子挖开墓地,盗走了许多文物,穴内尸体完好,上身穿着棉袄,皮肤还有弹性。在当地村民训斥下,盗墓分子又把尸体放回了原处,后唐姓族人进行了简单埋葬。据当地多位村民讲述,墓地处原是堂屋,因风水先生看中了此处为吉穴,唐鉴老先生就买下此地,逝世后拆屋下葬,后发现确为吉穴,从远处山上往下有一条红色壤土延申至此,皆称正脉,埋葬时并没深埋,后发现尸体完好,也证明确为吉祥风水宝地。可惜被人为破坏了。据唐氏族谱载,唐鉴儿子唐尔藻后葬宁邑四都十区冷水塘,说明后人应该生活在善山岭田心一带。
唐鉴为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当时蜚声京门。今墓地几乎湮没,残土荒凉。埋葬150年后被破棺污尸,可悲可叹,一位文雅大儒,被愚昧野夫所侮辱,这是何等的尴尬。
唐鉴墓地发现后,宁乡市政协高度关注,第一时间,孙意谋主任带领普查组成员,进行了深入了解,明确加强保护,要求充分挖掘唐鉴的历史事迹,特别是与宁乡历史上有关联的人和事,为打造道林古镇,建设文化宁乡服务。
唐鉴画像
黄土岭,凝似唐鉴故居旧址。位于善山岭西北,黄毛大岭主峰鹰嘴岭南坡下。据当地村民讲解,唐鉴善化人,晚年卜居善山岭侧黄土岭,葬黄坑新屋后。因善化(长沙与望城一带)口音,衡丹岭与黄土岭接近,唐鉴便把黄土岭改为衡丹岭,同时“衡丹岭”也文雅些。黄土岭北薄荷塘有进士黄道恩墓,西南人字冲有周达武墓,西黄坑为唐鉴墓,说明此处确为风水宝地。
孙意谋主任带领普查组成员,在善山岭实地调查唐鉴墓
唐鉴墓地,今破败荒凉。地理位置:北纬28度3分49秒,东经112度40分37秒
随意安置的墓碑, 唐鉴墓地,地理位置:北纬28度3分49秒,东经112度40分37秒
唐鉴(1778-1861年),字镜海(或作敬楷),号栗生,又号泽翁,称小岱山人,湖南善化田心桥村(现雨花区跳马镇田心)大树坪人。先世江西丰域县籍,明永乐中期迁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初七日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十八日卒,寿八十四。他是清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因其祖母谭氏、其父布政君仲勉及配宁夫人皆葬于山东肥城,“公以父命,徙籍山东”,故又为肥城人。唐鉴出身士大夫家庭,祖父唐焕,字尧章,乾隆辛酉(1741)举人,曾任山东平阴、昌邑县令。父唐仲冕,字六枳,号陶山,乾隆五十八年二甲进士,官江苏荆溪等县知县,道光间累官陕西布政使、巡抚。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唐鉴中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他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外任二十年。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甲戌科会试同考官、戊寅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平乐府知府、安微微宁池太广道、山西按察使、贵州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宁布政使及太常寺卿等职。唐鉴原配王氏;继配杨氏,生二子,早殇,继嗣尔藻(弟唐篯三子);三配叶氏;四配谢氏;五配罗氏;六配董氏;七配陆氏;八配屠氏。有四个妻子在20多岁而亡,估计是道光年瘟疫或痨病的原因,六配董氏在太平天国战乱期间而亡。唐氏族谱载无直系后人。
咸丰四年(1854年),七十七岁的唐鉴自浙江钟山书院归,太平军入湘后,时局动荡,因湘楚老成多已凋谢,亲戚邻里迁徙一空,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复以城中颓败,烽燧频惊,徒增悲感,年老难堪,遂卜居宁乡四都之衡丹岭(善岭山旁黄土岭),日事著述,不与外人相周旋。所著《四经拾遗》、《朱子学案》诸书以次告成。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去逝,享寿八十四。三月卄五日,唐葬于宁乡四都十区王坑(宁乡善山岭田心村)新屋后山,子山午向为茔。曾国藩代递遗摺,奉旨予谥确慎。命纪泽代他到宁乡善岭山吊唁。唐鉴的侄儿将一本字帖交给纪泽,说是伯父生前叮嘱的,此帖留给曾制台。这本字帖就是《清爱堂帖》。可见唐鉴对曾国藩一生及家族影响深远。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唐鉴内召为大常寺卿,入京供职,他开始了在京的交游。时值鸦片战争爆发,唐鉴力主抗英,上疏弹劾琦善、耆英等弄权误国之人,名震天下。
当时相国倭仁(蒙古人)、侍郎吴竹如(廷栋)、昆窦垿、何桂珍等,还有曾国藩皆从唐鉴考德问业,唐成为这个交游群学术活动的核心人物。这个维持数年的交游群体培养了一批理学骨干,晚清朱程理学的复兴可以说从此肇始。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以同乡后辈身份登门拜访唐鉴,虔诚向他请教“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集为宗。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 。唐的指点,对曾国藩来说受益匪浅。导致他确立了以朱程理学为其治学的基本目标。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
1851年,咸丰即位,遍召群臣,问治国之策,唐鉴再次应召入京。“凡进对十有五次”,中外利弊,无所不罄。有一次,咸丰问及现在政事何者为先时,他答以人才为先。翌日,皇上嘱其荐举人才以备采用时,唐鉴举出其乡人也是其门生的曾国藩,并奏知咸丰帝:“方今文恬武嬉,积习已久,既有戎事,始事必难,事变无常,必有蹉跌。惟在圣主信之确,任之专耳。”他在夸赞曾的同时,对其弱点也直言不讳。曾终生师事唐鉴,称其为“载德而荷道”的君子,以其人品学问为范。曾称其为“当世之所谓迂阔”。
唐鉴平日和易近人,无疾言厉色,乐成人之美而好施与。廉俸所余,不是助人,就是买书。其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尽职尽责,政绩显著。一次宦游途中遇盗,贼人掠去其随身携带全部行李,发现除书籍外,并无任何值钱之物。唐鉴毫不介意,仅以失书为憾。大家由此而知唐鉴为官两袖清风。
唐鉴与宁乡的渊源久远,宁邑九都造冲河(流沙河草冲)何焕(星田)先生,曾是唐鉴的老师,何逝世后,唐仲冕为其作墓志铭。大屯营周氏周振常(棣园)与唐鉴有道义交情,周的妹妹后嫁唐尔藻为妻,棣园的父亲树之公逝世后,唐鉴为其亲家作传。著名中国哲学家金岳霖母亲唐淑贤是唐尔藻之女。即金岳霖称唐鉴为曾外祖父。
唐鉴墓地,杂树乱草丛生,仅留墓碑一块,随意斜立,让人伤感顿生。地理位置:北纬28度3分49秒,东经112度40分37秒。(2018年6月7日,陶子林在道林黄坑北边新屋组实地考证唐鉴墓)
民国《宁乡县志》载唐鉴与黄湘南交笃,及鑑自钟山书院归,遂卜居此于,墓在宅后。
2020年12月17日,长沙县文史专家刘希贤和跳马镇唐鉴五世孙唐鹏、唐志根先生,在宁乡市文旅局胡明武领导陪同下,参拜了善山岭唐鉴墓。双方交流有关墓地修复事项及打造文化广场意向。上图左起:陶子林、刘希贤、唐志根、唐鹏、胡明武、王旭东(鑫星村村干部)
唐鉴居住地旧址、墓地及唐鉴儿子葬地卫星图位置
附:《唐确慎公诗集卷五》迁衡丹岭,共八首,录四首。
衡丹岭:即湖南宁乡四都善山岭衡丹岭。有可能“衡丹岭”就是黄土岭,长沙话读起来就变了音。当地村民讲述,唐鉴居黄土岭,葬新屋后山,后人后居山东。
其一:
老苶何曾习陌阡,只因旧好在云烟。
人来向说衡丹岭,我亦贪看瀑布泉。
若大源头同灌溉,满林分应得安全。
百年不改农师约,可叹乡民亦尽贤。
注:苶:音nié,衰弱疲倦。
其二:
大山涌涌趁云来,云退山前为我开。
小圃先须种冬韭,遥岑何处不新苔。
门前看水疑宾阻,屋后呼山有客回。
寒来鹊查为何事,只因篱外一枝梅。
其三:
八十三翁尚看书,乡间几席太空虚。
五楼不仅(反)深为惜,三世留遗哪得储。
欲借一鸱无处着,又投双鲤更何如。
南村却得渊明爱,只为扶疏有敝庐。
其四:
微服归来已八年,迁移不出此园田。
三闾确是忠臣杰,茂叔洵推道学先。
种竹正宜三径外,栽松还在两山巅。
世情人事无难识,只是当头不愧天。
另附:
1、岱南书院遗址
位于肥城市湖屯镇吕仙村南,小泰山西南,院落坐北向南,环境幽静清雅。原为“修德书院”,是清代陕西布政使唐仲冕小时读书的地方道光十四年(1834年)芜湖道唐鉴(唐仲冕之子)、庠生罗维钟等,在此创建岱南书院,以为附近士人读书的地方。解放前改为“岱南学校”,解放后立为“三山联中”。原院内建筑整体保存完整,正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还保存一座当时的六面型双层攒尖式建筑“魁星阁”。院墙外还保留有一对双鼓门枕石,上雕刻牡丹花纹。
唐仲冕,湖南善化人,字六枳,号陶山居士。清乾隆甲午科举人,葵丑科进士,知荆溪县,累官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卒年七十有五。著《岱览》三十二卷、《陶山文集》等传世,并担任过“泰山书院院长”。
2、唐仲冕母墓
位于山东省肥城市湖屯吕仙村南山,陶山之阳的半山坡上,清代墓葬。墓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当地人称之为“唐家林”。从南向北有“神道碑”1通,碑高3.7米,碑阳刻“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太夫人之神道”;碑阴刻铭并序,记述唐仲冕在陶山修墓的过程,碑文由3位进士合作完成,分别是:孙玉庭撰文,常白英书丹,吴荣光撰额。墓地在神道碑东北向,由南向北依次是:第一层有两根高2.9米的巨石望柱,柱基0.8米见方,中间立一石碑,上有刻文;第二层有石羊1对;第三层有石虎1对;第四层有石马1对,身长2.2米,高1.2米,上刻鞍羁;第五层有翁仲1对,身高2.6米,均手持笏板。墓前有墓碑,上刻隶书碑文“诰赠奉直大夫前山东昌邑县知县唐公继配谭太夫人墓”,落款“嘉庆八年夏五月”,碑阴为墓志铭。墓后为陶山主峰。今墓穴均已毁坏。
唐仲冕墓位于陶山西牧牛山西丽安子山阳坡;其妻墓位于其母墓东南向一个叫园凤冈的小山梁上。今两墓均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