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陶子林:韶山灌区左干渠修建往事

    陶子林:韶山灌区左干渠修建往事


    作者:陶子林


    原载:《文史拾遗》2019年4期(总118期)


    230710陶子林:韶山灌区左干渠修建往事.cdr_0001.JPG

    韶山灌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七十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韶山灌区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精品典范,举世闻名,成为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的民族骄傲,也是中国水利历史上的杰作。湘潭韶山和宁乡东南是韶山灌区的受益区,也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欧阳钦、周震鳞故里,为红色故地,今正在作为红色旅游观光区开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湘潭县和宁乡县承担了修建韶山灌区左干渠的工程,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各级政府组织,动用二万多民工,从湘乡顺塘桥至宁乡花明楼一路开挖,深切梨树塘山坡,打通难度大的皂林冲隧洞,修建了银田寺、王家坪和大屯桥三座渡槽,开挖填筑所有土石方,在10个月时间,终于保质完成了全部工程量,保证了总干支渠按时胜利通水。五十三年来,韶山灌区左干渠对湘潭和宁乡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保证作用。这是永远的民生工程,也是巨大的农业遗产。

      韶山灌区是湖南省的大型引水工程。水府庙水库拦截涟水上游集水面积5050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引水坝在湘乡水府庙水库下18公里洋潭涟水河处,在洋潭再建坝逼使涟河水进入韶山灌渠。灌区渠道有总、南、北、左、右干渠及宁乡、韶山分渠,共长240公里,自流灌溉着湘乡、湘潭、宁乡、双峰和韶山等县市100万亩耕地。1958年开始修建水府庙水库,1959年进行韶山灌区工程(当时称水府庙灌区工程)上马,修筑洋潭引水工程,后因“三年困难时期”造成停工。1965年初再次启动,命名为涟水渠道工程,后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认为涟水渠道流经的湘乡、湘潭、宁乡三县,正处在韶山周围,特将“涟水渠道”命名为“韶山灌区”。因省长程潜年事已高,决定华国锋为韶山灌区工程总指挥长。1965年2月湖南省委正式下文设立省水电设计院,勘察设计人员花了二个月时间,拿出了初步设计方案。1965年4月13日至15日,召开了修建韶山灌区工程指挥长会议。1965年5月12日,省委下令调湘乡县虞唐区两个民工营提早上阵,在湘乡新坳作样板工程渠道。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正式向全省发布《关于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决定》。1965年7月1日,在湘乡城郊新坳工地上举行开工典礼,指挥部副政委张鹤亭主持,副省长尚子锦代表省委省人委对工程开工致热烈祝贺,副指挥长王治国作了工程要求、施工方案及措施的总动员报告。然后十万民工进行半军事化组织,披星戴月,顶着酷暑严寒,历时10个月,于1966年6月2日完成总干渠与北干渠左干渠通水。韶山灌区左干渠始于湘乡东郊乡三湘分流处,流经湘乡、湘潭、韶山、宁乡,总长45公里,终点为宁乡花明楼镇西山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一个农家出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切身体会之言。为了保证社会稳定,让农业改变旧的面貌,新中国初期各地就大兴水利建设。韶山灌区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动工兴建,为了建设好二位主席的家乡,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支持了4000万元资金,当地百姓殷切期盼积极支持。左干渠是韶山灌区重要的一段,渠水连着湘潭韶山与宁乡,政治含义浓厚,工程量由湘潭、宁乡二县承担各段任务,三江分流至银田寺由湘潭县承担,银田寺至西山坝由宁乡县承担。

      左干渠湘潭段工程量最大有二处,一为梨树塘深切段,另一处为银田寺渡槽修建。梨树塘工段属湘潭县楠竹山公社,靠近江南机械厂,由于此段深切达27米,土方量巨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通水任务,指挥部不得不请求兵工厂用机械帮助,同时派省水利电力工程公司进入,这也是整过韶山灌区唯一动用机械取土的地段,长度有880多米,开始一切顺利,掘土机和推土机轰隆隆声震山间,当地人象看怪物一样,感到很希奇。但挖到20米深时,一切都傻眼了,机器都动不了,结果工地出现险情,下层土质复杂,都是胶泥夹卵石,机械无法开挖,人工也难下手。指挥部为此伤透了脑筋,本想早日完工,结果反而遇到难题。于是调集湘潭县花石、中路铺、石潭、韶山、姜畲、响塘、青山桥、易俗河等9个区的民工团共七千余人,重兵集结到此大会战,成为了修建韶山灌区“九路兵马大会师”的历史事件。民工克服一切困难,用锄头慢慢地连挖带刨,一箢箕一箢箕地向上面的运上三个平台,然后由掘土机将土石转过山梁。七千多人在一个八百多米区段干活,到处是人头攒动,场面壮观。当时到了1965年隆冬,为了保证完成任务,青山桥区3000多名民工都在工地过新年。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冒雨顶雪,一双赤脚施工,情景十分悲壮。当时石鼓公社民工写了一首新诗,题为《大战梨树塘》:“迎晨风,踏雪霜,修渠健将上工场。九路兵马齐汇合,大战梨树塘。担子满,双脚飞,你追我赶显豪强。啊嗬喧天四方起,满山歌声扬。小喇叭,更加忙,岩山变河床。难工指日能突破,捷报纷纷飞心房。”1966年农历大年初一,人们都在热闹过新年,而梨树塘工地高音喇叭响亮地播放着革命歌曲,石鼓公社连队民工带头跳进渠内干活,当时是冰冻天,可想当时他们的热情有多高。经过一个多月的生死拼博,7000多名民工终于拿下了这个800多米的难工险段。今天我们还可见到三级平台,但都生长了许多树木,这是建设者的历史遗存,让我们永远怀念。

      笔者在湘潭楠竹山镇天鹅村太乙塘组,采访了一位参加梨树塘修渠会战的老人,他叫张超,今年71岁,家就住在左干渠北岸边。他对梨树塘会战记忆犹新,当时是先机械开挖,后人工会战,机械设备都是湖南省水利工程公司的,晚上还通了电灯,整过是人山人海,华国锋到工地来过多次。后来张超还参加了在顺塘桥的万人庆功大会。张老与华国锋的二儿子苏斌和王治国儿子王诚,有过一段交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苏斌和王诚因父辈与韶山灌区的情缘,被选送到梨树塘旁太乙塘生产队劳动,俩人都是高干子弟,当地社员都照顾他们,每天干活不多,由于爱玩耍,苏斌时常与张超睡在一个床谈天说动。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回长沙看望家人,结果苏斌被父亲华国锋狠狠批评了一顿,说他公子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并把梨树塘修渠会战的典型事迹向他讲述,后要求他脱下好衣服,穿着旧黄衣,递了个光头回到太乙塘。苏斌逐渐变了样,主动挖土栽红薯,每天收牛粪,天天和社员一起出工劳动,晒成了一个农民样子。再回家时,警卫看到一个农民打扮人不让他进省委大门,最后还是他母亲韩芝俊到门口接回了家。这些都成为当地美谈。苏斌回城后原几年与张超还有书信往来,后再无联系。

      银田寺渡槽又名艮田渡槽,后改为韶山银河渡槽,全长268米,槽身246米,宽3.8米,高2.4米,横跨潭韶公路,韶山的南大门,是当时的形象工程,因此设计美观现代。具体施工为湖南水利电力厅工程总队第三工程队,于1966年3月完工。在修建韶山灌区时,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二次请求毛泽东主席为银田寺渡槽题词,结果是“粮食要高产才算”和“灵了再写”而婉拒。1966年6月17日,毛泽东主席从长沙回韶山,当经过银田寺渡槽时,看到了渡槽上标语“为建设毛主席和刘主席家乡而奋斗”,面色沉重……。后进入韶山冲入住滴水洞,在滴水洞住了十二天。在韶山灌区左干渠湘潭工地段,有一位叶普云的民工,当看到渠道通水后即兴写了一首诗:“韶山花明一水连,十万雄兵猛飞鞭。隧洞通航世间少,渡槽飞架水上天。英雄扫荡千层浪,民工招来万里船。引水工程活样板,主席家乡美名传。”这反映了当时民工对建设二个主席家乡的热情。

      1977年前渡槽名字为红色正楷“韶山银河”。1977年10月25日华国锋主席为灌区题写了“韶山银河”四个大字,至今悬挂于银田寺渡槽之上。1990年11月23日华国锋重返灌区,在银田寺渡槽处下车,看到“韶山银河”四个大字悬挂于此,沉思良久,后步行到樟木山察看了水渠,参观了韶山灌区展览馆。

      宁乡县对修建韶山灌区积极响应,承担了韶山灌区左干渠23公里的修建任务。据88岁的庞秋萍老人回忆,当时他担任善山岭公社副书记,担负善山岭公社民工连的管理工作。修建宁乡段左干渠,指挥部设在石家湾公社栗山里,指挥长为益阳专员南下干部李延学,副指挥长宁乡副书记南下干部崔茂珍,他们负责全县民工及物资调度,实地督査施工开挖进度,检查施工质量,同时在政治宣传上严格把关,当时宁乡民工组织按区分团,公社分连队施工,大队为班。今灌渠还保留部分混凝土便桥,上载有“流沙河团、双江口团、坝塘团一连、花明楼民工团建”等字样。皂林冲隧洞的工程为道林区民工团承担,隧洞全长992米,宽3.55米,高4.5米,指挥长是谭章尧,当时施工的技术工程师为吴工程师,通过南北两头开挖,山头中间开挖二个斜井和一个竖井同时进行,后来遇到多处塌方,隧洞穿过石灰岩溶洞区,内多为充填砾石碎石及紫红色软泥、粘泥,施工难度大,张平化书记和总指挥部领导实地调查察看,谭章尧认为民工团有能力完成。后来张平化书记决定派水力专业施工队伍与民工结合挖掘隧洞,用高标准水泥混凝土倒制洞顶部侧壁及底层。后通过3000多人的艰苦奋战,先后战胜61次塌方,于1966年3月8日打通隧洞。张平化书记对此高度赞扬,并为皂林冲隧洞胜利完工亲笔题写了“英雄关”及对联“奇迹人间创,天河地下行”,至今仍然醒目可见。当时发动全县民工,顶酷暑,冒严寒,用锄头、铁钎、二齿耙、箢箕、扁担,夜以继日干活,奋战在所有工地,形成一条流动的人流,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不可复制人间奇迹。

      参加劳动的民工,每人每天政府补助一斤粮食,四角钱生活补贴,大部分都是生产队自带粮食,个人带被帐,民工报酬为生产队记工分,住宿在当地农户家中,白天劳动出工收工听号声,晚上有时还进行政治学习,读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同时总结一天的劳动情况,照明是煤油灯,民工来回轮换都是步行。韶山灌渠的修建与黄材水库的修建有很大区别,这里民工都是自愿而来,没有强制手段,并且都是表现好的强壮劳动力,没有岀现批斗打人的乱象,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也没有出现因偷工减料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这与当时的政策宣传有关,同时能保证足够的粮食,人人能吃饱饭也是重要原因。当时社员束缚于生产队,能外出劳动看世界,能来到毛主席和刘主席家乡参加建设也是一种荣耀。

      通过刘小阳先生提供的信息,本人对参加修建韶山灌渠的王国才老人进行电话交谈。王老家住檀木桥柳枫村,当时他18岁,于1965年5月先期参加了工地开挖任务。他们属偕乐桥团檀木桥营,团长是邓奇才区委书记,营长是张少聪公社书记,几个大队组成一个连,每个大队民工为一班,他是班长,每班12人。先期檀木桥是四个班分配在双狮岭南清溪段工地。清溪段完工后,又派到石家湾公社湖鸭塘地段,驻扎在石家湾公社大屋内,大屋为木质结构,规模宏大,驻扎有许多民工。1966年初夏,他见到了华国锋总指挥长视察工地,身材高大,头戴草帽,脚穿皮鞋,身穿白衬衫和短裤,见到民工都热情打招呼。后来他又调派到皂林冲隧洞看守材料,住在梽塘农户家。在一年多时间的工地上,他印象最深刻的参加宁乡县韶山灌区修建庆功表彰大会,当时全县只有300人获嘉奖,檀木桥班的只有他和竹鸡大队的陈代杰。庆功表彰大会在宁乡九中召开,主席台两边对联为“七百名闯将献宝求经庆胜利,三百里银河坚持奋斗到渠成”,当时华国锋总指挥长参加了大会,坐在主席台中央。会后每人发一张奖状和一个搪瓷缸。王老回忆这些特别高兴,认为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当时年轻能参加这样大的国家建设很光荣。那时过年都在工地,每人分配半斤肉,但很开心。由于他是积极分子,后来又选派参加三线铁路建设。

      据家住石家湾乡泉塘村清溪冲的陶海波和檀木桥王国才老人共同回忆,清溪北段工地为迴龙铺团承担,在偕乐桥工段与迥龙铺工段交界处,正好有一座土地庙,庙旁生长着几株大树,谁都害怕动土,当时迴龙铺刘海坪大队一彭姓民工不怕事,主动上前动土砍树,结果被树倒下来打伤腿骨,痛苦万分,总指挥部华国锋了解情况后,决定进行公费医疗,在20世纪70年代,打伤民工还通过华国锋的原始条据成为了非农业户口,并安排了工作,至今还是村民饭后的谈资。还有在石家湾廖家冲地段,因切坡挖断了所谓山的龙脉,红色液体不断流出,大家都感到吃惊,吸引许多人围观,实际是土壤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过多的自然现象。

      家住皂林冲隧洞旁的界田村老支书成习奎老人讲述,当时参加开挖灌渠的民工是人山人海,到处红旗招展,个个干劲冲天,打峨也是当时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峨有二种,一种叫打飞峨,另一种叫打抬峨,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白天有宣传队表演节目,晚上到处搭台唱对子花鼓戏及皮影戏。1965年7月1日前,皂林冲隧洞开挖就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少量民工上工开挖。渠道通水那年他儿子出生,便取其名成河,纪念韶山灌渠的修建成功。韶山灌区建设总指挥长华国锋他见过,还与华握了手。华平易近人,朴实大方,到皂林冲隧洞来个四次检查,不怕危险,与民工亲于兄弟。“五十三年了,当时参加工地的年轻小伙子如今都是古稀之年,许多人都逝世了,岁月沧桑,但热火朝天的场面我记忆清楚……”,成习奎老人无限感叹。家住善山岭田心的戴立功先生讲述,他父亲戴明万,也参加了皂林冲隧洞开挖工程,负责打制各种铁件,并与华国锋总指挥一起吃过饭,谈过家常,由于工作积极,受到多次表扬,并记功得奖,那年他刚好出生,父亲为他取名立功。

      1966年6月2日韶山灌区正式通水,通水庆典在湘乡洋潭引水坝举行,参加庆典的有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王首道,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省委第二书记王延春,省委书记处书记徐启文、李瑞山、华国锋、万达,书记处候补书记章伯森、苏钢,省委常委郭森、赵冰岩,湖南省省长程潜,副省长唐生智、尚子锦、周世钊等领导。陶铸走到闸门前说:“这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并用手轻轻一按电钮处,河水呼呼地向渠道直奔而去。

      53年来,韶山灌区左干渠,运行良好,渡槽无裂缝透水,隧洞无阻塞,渠道坡堤无滑坡塌陷。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整修维护,渠堤防水工程加固,同时每年进行清淤疏道,一二级提灌机部设备改造,通过科学管理,成为了韶山灌区的样板渠。左干渠为湘潭韶山及宁乡东南部地区的灌溉、水产养殖、防洪、工矿、生活用水作出了巨大贡献,保证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骄傲之渠,幸福之渠。

      韶山灌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传奇产物,一座永远的丰碑,他创造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精神,做到了当年施工,当年通水,当年增产的人间奇迹,充分说明了集中力量能办大事,依靠群众能办好事。整个灌区开山110多座,填筑沟谷90余处,完成土石方3800余万方,修渡槽26座,隧洞10处。湘潭和宁乡2万余民工,10个月的艰苦奋斗,穿16座山,跨33条河,修干渠45公里,后陆续加修支渠,让当地农田水旱无忧,润泽一方。修建韶山灌区已五十三年,许多事成为记忆,许多建设者已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不能忘记,凝结灌区的文化遗产将永远传承,沧桑岁月铭记史册,无限光辉将激励后人永远向前。

    (作者单位:宁乡市花明楼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