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即时交流
原创:范传华
原载:河朔知事2023-05-14
据1977年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上卷)》,藏字的解释为:“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书字的解释为“装订成册的著作”。而“藏书”组成词语,则有三种解释,一是“收藏书籍”;二是“收藏的书籍”;三是“书名”“《藏书》:明李贽撰,泛论古今,不以示人,故称为《藏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结绳计数和刻符记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慢慢形成,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商代文字以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这就是——甲骨文。
西周时期,文字的载体从兽骨和龟甲变为了青铜礼器,文字的图像功能减弱,文字的结构更加规范和严谨,这就是——金文。
然而,由于地域和使用者的不同,金文书写五花八门并不统一。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自号始皇帝。对文字进行了统一,统一写——小篆。文字的载体也由青铜礼器演变为竹简、木牍、石碑、印章和生活器物。
小篆书写复杂,不便于日常使用,于是人们删繁就简,将小篆圆润的笔画改为便于书写的横竖撇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字——隶书。隶书的应用十分广泛,竹简、木牍、绢帛、石碑、印章、生活器物和麻纸都可以作为载体。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在“蔡侯纸”上书写。
“蔡侯纸”的出现虽然极为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由于纸本身的属性,不如兽骨、龟甲、青铜器坚固,纸本身怕水怕火怕虫,易破易霉易损。怎么样才能让书写或画在纸上的装订成册的书更久的保存呢?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护保护守护珍护,人们为书建起专门的屋子,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到太阳下晾晒,在书里夹上可以防虫的中药。慢慢就形成了收集古老珍贵书籍的风气,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藏书。
据考证,商周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立藏书室,之后每个朝代形成惯例,不同的是除了中央政府藏书外,每个地方政府也都设立藏书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官方藏书。民间有书院藏书、寺院藏书、私人藏书。正是有了藏书行为的出现,才使得中国许多珍贵的书籍得以被珍藏,一代代流传到如今。
孔子是我国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私人藏书家,之后的墨子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藏书家。东汉时期,曹曾家里十分有钱,收藏了大量书籍,汉光武帝初年,为避战火损伤藏书,他积石为仓以储书,后世称之为“曹氏书仓”。还是在东汉时期,文学家蔡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藏书过万卷的人。西晋时期藏书家张华藏书“三十乘”。 唐代名相李泌藏书三万卷,是唐朝藏书最多的人。唐朝藏书家李存用铜铸造的阳文“渤海图书” 四字藏书印章,是迄今为止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的私人藏书印,已达1100余年。宋代时期的荣王宗绰,藏书多达七万余卷,成为宋朝藏书最多的人。
历史的车轮来到南宋,有一户姓张的人从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获嘉县迁至中书省辉州(今辉县市)生活。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辉州这户张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长辈为他取名张思明,寓意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张思明从小聪慧过人,长大后他可以日记千言。20岁张思明举行弱冠之礼,先生赐字“士瞻”。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由于“至元”年号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两位皇帝使用,为了便于区分,元世祖为前至元(公元1264--1294),元顺帝为后至元(公元1235--1340)),23岁的张思明以侍仪司舍人的身份被征召为御史台官员,后又被征召为尚书省官员。
前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元朝的左丞相阿合马被侠士王著用铜锤砸死。忽必烈得知自己的左丞相被刺杀后,虽朝堂有对阿合马的非议,但忽必烈命令中书省不要追查阿合马的妻儿,并下令厚葬阿合马。等到丞相孛罗把阿合马的全部罪行告知忽必烈后,忽必烈大怒,说到:“王著把阿合马杀了,杀得好。”忽必烈下令对阿合马掘墓开棺,在通玄门外斩戮阿合马的尸体,任狗去咬食阿合马的肉。朝廷百官和百姓,一边观看一边拍手称快。阿合马的子侄也都被诛杀,阿合马的家属和财产没收入宫。等事情都结束后,忽必烈召集左丞相马绍和右丞相何荣祖进宫听取阿合马的处理结果,张思明跟随二位丞相入宫,站在殿角给他们宣读公文,从黄昏一直读到第二天黎明,忽必烈和左右丞相听着张思明的宣读竟不知困意。宣读完毕后,忽必烈说:“宣读公文的声音很像是侍仪舍人”, 右丞相何荣祖赶紧回答“宣读的张思明正是从侍仪舍人位置上提拔的”忽必烈很满意的说:“这个宣读的人可以重用”。第二天,上级越级提拔张思明出任腹里大都路(大都为元朝的首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区)的治中一职,张思明坚决不同意越级提拔,消息传到忽必烈那里,忽必烈更加喜欢张思明的为人,于是亲自任命张思明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都事。
元贞元年(1295),张思明改任中书省检校,他恪尽职守以致六部无积压案件,升任户部主事。大德初年(1297),张思明调任中书省左司都事。有人进献使用西域的计量方式,张思明坚决不用。当初江浙设立海道运粮万户府。万户府的负责人害怕海路危险,迟迟不肯起程,致使海运停滞许久,张思明了解后,报请上级为万户府所有人员增加新职待遇,并以公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元朝海运至此畅通无阻。大德五年(1301),张思明转任吏部郎中。大德九年(1305),张思明改任集贤司。大德十年(1306)张思明任江浙行中书省左司郎中。
大德十一年(1307)的春天,两浙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张思明积极组织开仓赈灾救济灾民。至大元年(1308)张思明升迁为两浙地区盐运使,还没动身上任就又被选入参议枢密院,随后又改任中书省左司郎中。
皇庆元年(1312),张思明再次出任两浙盐运使,每年征收赋税都能超额完成。有同僚向张思明请求增加百姓的赋税,张思明说:“赋税的多少随着年景的变化而变化,万一今年我增加的的赋税成为以后官员对百姓的征收标准,我不能为了我个人的虚荣,而给百姓和朝廷留下巨大的祸患。”第二年,张思明被封为户部尚书。延祐元年(1314),张思明进参议中书省事,延祐三年授张思明官拜中书参知政事。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僧人妙总统深受皇帝的宠爱,元仁宗命令中书省把僧人妙总统的弟弟封为五品官,张思明得知后坚决反对。元仁宗勃然大怒,把张思明宣召进宫严厉斥责,张思明说:“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能否治理好天下的重要保障,如果皇帝把捷径打开,是不是参差不齐的人都可以为入朝为官?我宁可因为违反皇帝的命令而获罪,也不忍心皇帝毁坏祖宗定下的国法,致使天下人去评说皇帝你的得失。”元仁宗打心里认为张思明说的有道理,可是诏令已经下达不便更改,就对张思明说:“爱卿你这次就先按我说的办,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张思明就把僧人妙总统的弟弟安排为万亿库提举,不定其官阶。时间久了,皇帝身边的近臣都十分妒忌张思明执法的严峻刚直,这些近臣每天在皇帝耳边说张思明的坏话,张思明因此被贬为工部尚书。有一天,元仁宗问身边亲信:“我把张士瞻贬到工部,他会不会不高兴而消极工作呢?”,亲信回答:“张尚书对待工作像以前一样勤勤恳恳”, 元仁宗对张思明大为赞叹,下令张思明授宣政副使。延祐五年(1318) 张思明任西京宣慰使,岭北地区守卫的战士大多贫困,又遇上灾荒,引起哗变,张思明恩威并施,才使边境安定。张思明把情况上报并陈述了运粮的十一条不便,元仁宗用端砚和一尊好酒慰问张思明。
这天左丞相哈散向皇帝请辞,皇帝不允许,哈散请求更加坚决,皇帝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辞职?”哈散回答说:“我觉得我自己的才能太差,恐怕误了国家大事,如果皇帝一定要我任职丞相,我就推荐一个人来佐助我。”皇帝问:“是谁啊?我都听你的。”哈散说:“张思明。”当天皇帝就授给张思明中书省参知政事。皇帝到上都,在路上遇见到张思明,皇帝慰勉他说:“你没有辜负我的委托,所以我采用哈散的话,又起用你。”不久,张思明升任左丞相。
延祐七年(1320)正月,元仁宗驾崩于光天宫,享年三十六岁。皇太子硕德八剌为父守丧,右丞相帖木迭儿暂管国事,杀害了大量不归附他的大臣,致使朝堂议论纷纷。张思明进谏对帖木迭儿说:“先帝的灵柩刚刚安葬,新君还未确立,你就这样肆意杀害无辜大臣,全国的人都会说有反叛的野心。万一各位王公大臣和驸马也这样怀疑你,你将来怎么办?你不能不深思熟虑。”在万分危急的关头,帖木迭儿幡然醒悟,说:“要不是左丞相张思明提醒我,我几乎要误大事” 。
元英宗即位,至治元年(1321)春,元英宗下令在大都西山修建寿安山寺,监察御史观音保、索约勒哈陶默色(锁咬儿哈的迷失)、成圭、李谦亨向元英宗强行进谏,他们以为春耕正忙,而要大兴土木征召民役,是十分劳民伤财的,不是祈求上天庇佑赐福的好办法。而且这年是农历辛酉年,不宜兴筑。元英宗盛怒,下令杀了观音保和索约勒哈陶默色,把成圭和李谦亨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张思明对右丞相帖木迭儿说:“进谏本身就是御史的职责,自开国以来,还不曾杀过谏臣。”成圭、李谦亨既然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就应当依法论处,右丞相帖木迭儿极力为成圭、李谦亨二人说情,成圭、李谦亨二人才得以从轻惩处。拜住(Baiju)任右丞相,与帖木迭儿各树朋党,残害忠良,张思明怕惹祸,多次上表辞官,元英宗不准。后来有人诬陷张思明不供给蒙古子女口粮,饿死四百人,于是张思明被罢官,张思明返回到辉州(今辉县市)。
张思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除了日常走亲访友迎来送往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自己多年的藏书上,他在辉州苏门山修建共山书院,历时六年把自己为官多年四处收集珍藏的三万七千多卷图书整理成册,编撰了《共山书院藏书目》。张思明请好朋友柳贯(文学家、诗人,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为自己的新书作序。今《共山书院藏书目》已轶,唯《共山书院藏书目序》有存,今全文录于后:
《共山书院藏书目序》
柳贯
汲郡张公自始仕好蓄书通显矣益缩取俸钱转市四方积三十年得凡经史子集若干卷既以藏之其居共城苏门百泉之上而类次其目錄如右延佑三年公参议中书省之明年贯来京师实客授其家间乃得其所谓目錄者而观之盖其所储自五三载籍外羣圣百家之言咸在亦既嚅其腴泽而掇其大者用之天下国家其绪余则以敷遗後人若公之心可谓无累于书者矣然经以载人心固莫非全书而秦之煨烬秦自煨烬之汉之表章汉自表章之书无毫髮损益也自时厥後执谶纬以谈经而经始离党私门以议史而史始诬传注纪述之家盖蠢起蜩兴十百古人不啻虽以向歆父子之錄暑班固荀最之甲乙元嘉之有部崇文之有目仅止于一时中秘之藏而已况夫世变不齐文字日滋吾而持数寸之楮欲以殚穷其名类吁亦狭矣今公所聚之书浩穰若是则谱而稽之固其势有不得不然者而岂腾之云乎抑圣贤之精神心术寓诸书其言道德性命至矣而制度仪章於今尚幸可考莫详於礼乐夫既载之之详而又原於人心为易入则伯夷后夔之教是宜旁薄洋溢千万世而一日也然五礼六礼之殊伦五音七音之易位遂有取其进退俯仰高下清浊之数一切纷更贸乱之用绵慈以易三朝之仪因同室而紊都宫之制上齿之俗微于乡饮之不修成人之道息于冠礼之不讲至论锺律则铢黍既差均节何有五量三统已因之无所适主虽奉常所肄亦且弊弊於龟兹之部梨园之伎而郑卫不足淫矣呜呼亦安知五帝三王不相沿袭之说其流遂至于此耶此有志之士歧踵礼乐之兴而庶几乎人心可正世教可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治可得而致也今上而铺猷叙伦之君下而明理宣化之臣大廷之议顾必有及于稽古礼文之事者圣贤远矣精神心术所寓条在书纲在錄可柴举而将之也非公之望而奚望哉贯之浅学何足以知之辄因序述而窃有献於公焉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张思明被重新起用,封为江浙行中书左丞相。当时陕西发生严重饥荒,中书省拨江浙盐运司赋税十万锭救灾。江浙盐运司官吏给中书省回话说:“赋税已移交京师”。张思明说:“陕西灾民如离开水的鱼,得不到水很快就会干死。如果再从京师把赋税运到陕西需要好几个月时间,那样,陕西的百姓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张思明就让江浙盐运司把下年征收的赋税先如数交给陕西灾民,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朝廷要追究责任他一人承担。事后朝廷认为张思明做得很对。第二年就恢复了张思明中书左丞相的职务。张思明入慈仁殿觐见元文宗,详细陈述历朝任用贤能、治民富国的经验。
后来张思明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官,元文宗没有同意他的请辞,第二天张思明不告而辞,返回辉州苏门山下的共山书院。后至元三年(1337)一代藏书家张思明在辉州共山书院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张思明虽贵为丞相,生平不治产业、不存钱财,唯收集图书三万七千多卷。朝廷赠推忠翊治守义功臣、中书左丞、上护军、清河郡公,谥号贞敏。
张思明同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张思明的藏书至今虽都已散轶,《元史卷一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首篇就是张思明列传,详细记载了这位藏书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