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即时交流
原载《新湘评论》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克修
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中华民族创造传承下来的古籍文献,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是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无可比拟的。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优秀古籍文化的精神盛宴呢?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这一重要论断,实质就是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
为通浚中华文化提供源头活水。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古籍文物是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5000多年中华文化养分的重要来源。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古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其意义并不止于让古籍文物重现光彩,而在于通浚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很多去韶山的客人,都到毛氏宗祠探寻毛泽东从偏僻小山村走出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秘密。宗祠大门两侧,是一副“注经世业,捧檄家声”的对联,上联说的是毛氏祖上注解《诗经》世代传业的典故,下联讲的是先贤毛义出仕养母又守孝辞官的故事。通观全联,上联讲毛家耕读流传千古,下联说毛家家风声播遐迩,一国一家,一忠一孝,交相辉映。戏台两侧柱对联云:“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胜神”。少年毛泽东在这样厚重的文脉中耳濡目染,“孩儿立志出乡关”就成了必然。
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那些收藏在博物馆图书馆里的珍品,篆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尘封于历史的遗迹,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曾经抵达的文化高度。保护它们,不是为了陶醉于曾经的辉煌,也不是为了向世界炫耀,而是为了在文化延续中积聚前进的不竭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文化血脉中汲取养分,将这种文化自信融入每个人的心灵,就会拥有更强大的前进定力。在对古籍进行普查、修复、编目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整理研究,让沉睡千年的古籍文字“活起来”,就能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这段话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编著的《左传·昭公七年》。大意是:正考父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我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我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我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儿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这样,也没有人看不起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都在这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此进行通俗生动的解读,并告诫广大干部: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自此,这段原本沉睡于故纸堆中的文字重焕新生。像讲述正考父的故事这样,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各类文章、讲话中引经据典,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准、详尽、系统的阐释,而且率先垂范,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对浩如烟海的古籍分级分类管理
古籍内容博大精深。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有着丰富历史文献资料且文字和文明没有间断的国家。古籍文献是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自从《隋书·经籍志》以来,历代学者大都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三套大型丛书,就收录古代典籍文献1.5万多种。我国汉文典籍加上少数民族文字典籍,总量达到50万种,是中华民族存世典籍的基本家底。因为对书籍的重视,士人和名家视雕印书籍为一件严肃、庄重、高雅的文化事业。在数代文人嗜书治学过程中,催生了造纸和印刷两项伟大发明。而在书籍印刷过程中发明的饾版、拱花技艺,则体现了古代文人和匠人在追求艺术方面达到的高超技法工艺。甲骨、钟鼎、简牍、玉石、缣帛、方册,凡此种种,共同构筑起中国书籍史完整历史图景。
古籍属于公共财富。古籍是可以为公众使用的作品。无论是纪传史和编年史,还是典章制度、方志地理和学术史等,每一部典籍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只要打开古籍,就会被历史氛围所笼罩。比如,我们可从多个角度阅读二十四史,了解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法律、典章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二十四史有正史之称,是中国古籍的代表,地位高于其他史籍;其3200多卷,洋洋4000万言,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其完整而连续的特征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5000多年的文明,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和理想信念等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读孟子之文,感受雄辩的风格;读韩非之文,感受峭刻的风格;读墨子之文,感受古朴的风格;读荀子之文,感受浑厚的风格;读老子之文,感受简奥的风格;读庄子之文,感受浪漫的风格。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珍贵古籍分级保护制度逐步建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高度重视从“面”上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文物等部门对本地、本系统古籍保护的职责,要求各级各部门做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健全普查登记机构,实现古籍登记管理全面化、常态化。在此基础上,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又从“点”上强调要完善古籍分级保护制度,研究制定珍贵古籍评级标准,把海内珍本、孤本作为抢救修复、日常养护和转化保存的工作重点。湖南是全国的藏书大省,目前全省各公藏单位藏有古旧文献200万册,主要集中在湖南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另外,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邵阳市松坡图书馆、武冈市图书馆、祁阳县图书馆、溆浦县图书馆、新化县图书馆、凤凰县图书馆等单位的古籍数量亦以万计。据统计,全省古籍善本达6000部,其中宋元刻本约40部、明刻本2000余部。2009年,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对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协调。目前已有49家单位完成了古籍普查工作,提交数据近7万条。2018年7月,湖南省发布《“十三五”时期湖南省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分级保护和揭示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让古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古籍年代久远、珍稀罕见,往往被束之高阁,重“藏”轻“用”现象普遍。然而,唯有让古籍“活起来”,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盛宴,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古籍魅力。毛泽东精通经、史、子、集,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毛泽东曾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著作,不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立德修身,常见他引用经典名句,信手拈来,画龙点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的时代意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感染力。这不仅体现了他学养的博大深厚、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更展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完全可作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教科书。著名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过连续多年反复科学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屠呦呦因此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对古籍文献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如果说保护让古籍文物“活下来”,那么数字化则让古籍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古籍数据库的作用,将古籍善本进一步数字化与网络化,让更多人学习、传播与喜爱古籍,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古籍数据库中完整而清晰的古籍扫描图像,使我们有条件看到甲骨金文、帛书汉简、唐代写本与宋元刻本,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除了举办各种高深的专家讲座外,还要做更多的普及类讲座;不仅要在各高校与图书馆举办,还应深入到工厂农村,到中小学去,讲解古籍在刻版、字体、纸张、版式、用墨、装订、钤印、题跋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让他们鉴赏与品味古籍之美和传统文化之典雅与厚重,在人们心中播下种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先生认为,数字化是为了让古籍文物走近更多人,让古籍文物“活起来”,是今天古籍文物保护的核心。比如,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共同推出了“云游敦煌”小程序抢先体验版,让用户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动动指尖就能畅享敦煌文化之美。在最新版本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用户可以在线上感受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也可以欣赏浸润文化内涵的动画剧集,并参与壁画故事配音互动,进一步从中感受敦煌壁画文化内涵与千年智慧。
开发古籍文创产品。比如故宫爆红网络、历史感十足的古籍文物变身文创产品,“来自故宫的礼物”备受追捧。每年到访故宫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次,他们逐渐从“游客”转变为“观众”,在此感受文化、体悟传统,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1万余种古籍文化创意产品的相继面世,更是让人们印象中的故宫从“正襟危坐”变成“萌萌哒”,故宫变得越来越亲民。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发展文创产业的政策。湖南图书馆是国家首批确定的154家文创开发试点单位之一。湖南图书馆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面的文字活起来”的号召,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进跨界合作,以“讲好湖南故事”为抓手,依托湖湘文化资源优势,进行文创衍生品开发,已开发了“高仿字画”“创意生活”几类文创产品。其中,创意生活涵盖了文创玩具、包袋、茶具、项链等日常生活和个人装饰用品。此外,还设置了文创精品课程,教授制作文创手工的方法和技巧,创造性地提升了文创产品的趣味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古籍文化传承创新,任重而道远。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方能成为我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