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王 华:内心永远有光的人

    —— 王阳明的状元父亲,一生堪称传奇


    煌仔创业解说




      提起王阳明,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王阳明有着一位状元父亲:王华。

      明朝思想家、军事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时人谓之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

      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礼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参与修订的《大明会典》是一部记载明代基本法律制度,特别是行政法规的珍贵文献。

      著有《礼经大义》等文学巨著,是明代治《礼记》的必读之书。

      王华是一个学问、人品都十分杰出的人物。他不仅聪明,而且品质在当时堪称是一代人的楷模。

      王华生得聪明俊敏,会说话后,祖父王杰经常抱着他教授诗歌,每次听完,他都能够背诵出来。

      等他年龄稍长,家人让他读书,他皆能过目不忘。

      有时,母亲在窗下织布,王华就会坐在旁边读书。

      有一天,恰逢迎春佳日,孩童们都外出游玩,唯独王华在家读书不辍。

      母亲问他:“若亦暂往观乎?”

      王华回答道:“大人误矣,观春何若观书?”

      母亲听后大喜,对他说:“儿是也,吾言误矣。”

      关于王华少年时期的传说还有很多,以下是《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相关记载。

      王华六岁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水边玩耍。

      这时,一个醉汉来到水边洗脚,洗完之后扬长而去。

      王华最先发现那名醉汉落了东西,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个钱包。

      他用手掂了一下,沉甸甸的。

      王华当时就想,这肯定是那名醉汉落下的,等他酒醒了,一定会回来找的。

      但他又怕被小伙伴们抢去,所以就把钱包扔进了水里。

      小伙伴们跑过来问他:“汝投水是何物?”

      王华撒谎说:“石块耳。”

      小伙伴们玩毕,到吃晚饭的时候,就招呼王华一起回去。

      王华假称自己肚子疼,没和大家一同走,而是坐在岸边静静地等那醉汉前来寻找。

      等了好一会儿,那醉汉酒醒后意识到自己丢了钱包,号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回来寻找。

      王华站起来问他:“汝求囊中物耶?”

      醉汉回答说:“然。童子曾见之否?”

      王华告诉他:“吾恐为他人所取,为汝藏于水中。汝可自取。”

      醉汉把钱包从水里捞出来,打开一看,里面分文未少。

      醉汉感到非常惊讶,就对王华说:“闻古人有还金之事,不意出自童子。”

      于是醉汉取出一小锭金子,作为对王华的酬谢:“与尔买果饵吃。”

      王华不要,笑着说:“吾家岂乏果饵,而需尔金耶?”

      说完,扬长而去。

      回家之后,王华也没有将此事告知父母。

      《海日先生行状》和《海日先生墓志铭》的记载与以上所述稍有差异。

      据两文记载,最后王华对那名醉汉说:“不取尔数十金,乃取尔一金乎?”

      醉汉感到非常惭愧,便跟随王华回到家中,对王华家人无论老少一概鞠躬敬拜。

      据上所述,可见王华少年时代的品德。

      十一岁时,王华师从乡里的塾师钱希宠学习。

      初学对句。

      一个月后,学作诗。

      两个月后,学写文章。

      数月之后,塾生中已无人能及王华的才学。

      塾师赞叹说:“岁终吾无以教尔矣。”

      有一次,县令率随从视察私塾,塾生们见后都抬头看热闹,唯有王华不为所动,依然伏案朗读课文。

      钱希宠感到非常惊奇,就跟他开玩笑说:“令亦人耳,视之奚为?若诵书不辍,彼亦便奈呵责也?”

      王华借用父亲王伦的话说:“公子德器如是,断非凡儿。”

      十四岁时,王华和数名亲友一起在龙泉山的一座寺庙中读书。

      寺庙古旧,有妖怪作祟。

      同读的亲友都是富家子弟,向来自负为豪侠,不相信寺庙里有妖怪,还经常欺侮寺庙的僧人,弄得僧人苦不堪言。

      第二天晚上,妖怪出来伤数人。

      寺僧趁此机会夸大其事,搞得人心惶惶,同读的人仓皇而逃。

      唯独王华没有逃跑,他独自一人留在庙里,一如往常,妖怪再也没有出现过。

      寺僧感到很诧异,于是每晚都会登上房顶,大笑狂叫,或者用瓦片、石块投掷王华的卧榻,

      或者借风雨雷电之夜,敲击王华房间的墙壁,想尽一切办法吓唬他,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寺僧透过墙壁的缝隙向里窥探,发现王华正襟危坐,神态自若,丝毫不为所扰。

      寺僧虽然都赞叹不已,但还是变着法子吓唬他,结果依然没有任何效果。

      当寺僧用尽所有手段之后,便问王华:“向妖为祟,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

      王华回答说:“吾何恐?”

      寺僧又问:“诸人去后,君更有所见乎?”

      王华回答说:“吾何见?”

      寺僧再问:“此妖但触犯之,无得遂已者,君安得独无所见乎?”

      王华笑着回答说:“吾见数沙弥为祟耳。”

      寺僧闻之,相顾色动,怀疑王华已经发现了他们做的“好事”,于是继续打探道:“此岂吾寺中亡过诸师兄为祟邪?”

      王华笑着说:“非亡过诸师兄,乃见在诸师弟耳。”

      诸寺僧回应道:“君岂亲见吾侪为之?但臆说耳。”

      王华反驳说:“吾虽非亲见,若非尔辈亲为,何以知吾之必有见邪?”

      众僧人听后惭愧无比,向王华道歉说:“吾侪实欲以此试君耳。君,天人也,异时福德何可量!”

      这一传说在《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是另外一个版本:

      “年十四学成,假馆于龙泉寺。

      寺有妖祟,每夜出,抛砖弄瓦。

      往时借寓读书者,咸受惊恐,或发病,不敢复居。

      公独与一苍头寝处其中,寂然无声。

      僧异之,乘其夜读,假以猪尿泡涂灰粉,画眉眼其上,用芦管透入窗棂,嘘气涨泡,如鬼头形。

      僧口作鬼声欲以动公。

      公取床头小刀刺泡,泡气泄。

      僧拽出,公投刀复诵读如常,了不为异。

      闻者皆为缩舌。”

      天顺六年(1462),王华十七岁,以“三礼”参加乡试,文章优秀。

      数日之后,县令特意复试王华,出题之后,王华一挥而就。

      县令怀疑他可能押对了题,考试之前就已做好了答案,所以三度出题,但每次出题,王华都能立刻写出答案。

      县令惊奇不已,赞叹道:“吾子异日必大魁天下。”

      此后,远近豪强大族皆备好礼,争相邀请王华教育自己的子弟。

      有一次,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余姚学子,王华和谢迁共登榜首。

      张时敏夸奖说:“二子皆当状元及第,福德不可量也。”

      结果真的如他所言,谢迁后来出任少傅,是仅次于太傅的辅佐官。

      浙江左布政使、祁阳人宁良请张时敏为自己的儿子推荐老师,张时敏推荐了王华,并说:

      “但求举业高等,则如某某者皆可。必欲学行兼优,惟王某耳。”

      当时王华不过二十来岁,宁良亲自上门,奉王华为上宾,请求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

      王华来到祁阳之后,湖南之士数十人前来拜访,拜其为师。

      王华在祁阳期间住在梅庄别墅,别墅内的藏书多达数千卷。

      王华日夜诵读这些书籍,三年未曾出门。

      永州陈氏听闻王华是笃学之士,就特意到梅庄别墅请教。

      陈氏随意取出其中任何一本书来提问,王华都能对答如流。

      陈氏惊叹道:“昔闻‘五经笥’,今乃见之。”

      祁阳有叫妓女陪酒的习俗,王华对此极为反感。

      王华在祁阳待了三年,离别之际,祁阳士人在旅馆为他饯行,并偷偷将两名妓女藏于岸边。

      客人散去之后,两名妓女悄悄出现在王华身边。

      王华呼舟不得,于是卸掉门板,扶着门板渡河而去。

      世人为王华的态度所折服。

      《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记载与上述不同,大意是:

      有位富豪听闻王华的美名,就把王华请到自己的馆舍来住。

      一天晚上,一位美姬突然出现在王华的卧室里,王华惊讶异常,避之唯恐不及。

      美姬说道:“勿惊讶,我乃主人之妾也。因主人无子,欲借种于郎君耳。”

      王华回答说:“蒙主人厚意留此,岂可做此不肖之事。”

      美姬从袖中取出一扇,说:“此主人之命也,郎君但看扇头字当知之。”

      王华看了一下扇面,确实是主人亲笔,上面写着:“欲借人间种。”

      王华看罢,在后面加了一句:“恐惊天上神。”

      然后,厉色斥退美姬,美姬怅怅而去。

      故事还没结束,后来那名富豪为求子嗣又请来巫师为其祈祷,巫师在祷告期间睡了好一会儿。

      等他醒来后,富豪问他原因。

      巫师回答说:“适梦捧章至三天门,遭天上迎状元榜。久乃得达。故迟迟耳。”

      富豪忙问状元是谁,巫师对他说:“不知姓名。但马前有旗二面,旗上书一联云:欲借人间种,恐惊天上神。”

      富豪惊愕不已。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三十六岁的王华考中状元。

      此前,王华从祁阳归乡之后,屡次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

      成化十六年,王华参加浙江省乡试,考得第二名。

      翌年,参加殿试,考取头名。

      礼部每隔三年会在京城举行由各省举人参加的官吏选拔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

      殿试中合格的举人被称为进士。

      王华在殿试中取得头名,高登状元榜。

      考中进士是一族的荣耀,考中状元更甚。

      一旦成为进士或状元,就可以保证整个家族的荣华。

      考取当年,王华就被授以翰林院修撰。

      成化二十年,王华又被授予殿试弥封官(弥封官是负责将参加殿试的考生试卷上的姓名部分用纸糊上,并写上编号的官员)。

      成化二十三年,王华出任会试主考官。

      所谓会试,是指将各省举人汇集到京城进行的中央考试。

      在会试中合格的考生,被称为“贡士”。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华参与编写《宪宗实录》,出任经筵讲官,负责给皇帝讲读经书。

      弘治二年,本应加官晋爵之际,王华忽闻父亲竹轩公病倒的消息,便立即请求辞官,希望回家照顾父亲。

      朝廷和身边好友都劝他不要辞官,王华说:“亲有疾,已不能匍匐归侍汤药,又逐逐奔走为迁官之图,须家信至,幸而无恙,出岂晚乎?”

      弘治三年,王华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即日南归,将父亲安葬在穴湖山,还在墓地旁边搭建起一间草屋为父亲守墓。

      据说,该墓地原是一处虎穴,老虎经常结队前来,但从不伤害王华。

      时间一长,老虎和王华也熟悉了,经常在小屋旁睡觉。

      人兽互不相犯,众人都认为这是老虎受王华感化的缘故。

      弘治六年,王华为父亲守丧期满,重新出仕为官,升任右春坊右谕德,后来又被任命为经筵讲官。

      在此期间,他向明孝宗进献《劝学疏》。

      王华在其中写道:

      “今每岁经筵不过三四御,而日讲之设,或间旬月而始一二行,则缉熙之功,无亦有间欤?

      虽圣德天健,自能乾乾不息。而宋儒程颐所谓涵养本原,熏陶德性者,必接贤士大夫之时多,而后可免于一曝十寒之患也。”

      孝宗对此大加赞赏,欣然接纳。

      弘治九年三月,王华被皇帝任命为每日进讲的日讲官。

      王华进讲时,声音洪朗,言辞贴切。

      他每日讲授圣人之学,规劝皇帝勤奋学习,远离逸乐,亲贤远佞。

      当时负责向皇帝进讲的还有数人,有些人在进讲之前会准备良久,但见到皇帝之后,还是会紧张失色,而王华则不做丝毫准备,进讲时却能雄辩异常,滔滔不绝。

      一天,皇帝端坐御座,听日讲官进讲,当值的日讲官突然晕倒,意识全无,众人狼狈不堪,忙推荐王华代讲。

      王华从容来到书桌前,打开书本,整理了一下仪容,开始进讲,博得同行们的一片叹服。

      当时宦官李广得宠。

      有一次,王华进讲《大学衍义》,其中有一段讲的是唐朝李辅国受唐肃宗宠信,坏事做尽,还勾结张皇后,祸乱朝政的事。

      当讲到这一段时,周围的侍臣都竭力阻止他,以免触怒李广,但王华毫不理会,他字正腔圆地大声诵讲这一段,毫无停止之意,

      身边的大臣都缩头吐舌,惊恐不已,而明孝宗却听得津津有味。

      进讲完毕后,明孝宗还特意赐给王华美食。

      弘治九年四月,受诸位公卿推荐,王华升任东宫辅导。

      弘治十一年三月,他兼任东宫讲读,并且还出任顺天府的乡试官。

      弘治十四年,他又出任应天府的乡试官。

      弘治十五年,他担任翰林院学士,负责为皇帝拟定诏书。

      翰林院学士其实是一个名誉官职,只有优秀的学者才能获得这一职位。

      王华还受命指导鲁铎等庶吉士的学业(庶吉士是指从进士中挑选出来的,在翰林院任职的人员)。

      此外,他还受命参与编写《大明会典》,并于弘治十六年完成。

      弘治十六年,王华出任詹事府的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负责东宫内外的日常事务。

      同年五月,他参与编纂《历代通鉴纂要》。

      六月,又升任礼部右侍郎,兼日讲官。

      王华的进讲主旨鲜明,内容丰富,深受明孝宗的喜欢,所以他才能长期担任主讲官之职。

      弘治十八年,他奉命祭祀江淮诸神,途中顺便回家省亲。

      还朝后,他以母亲岑氏年老为由,数次提出还乡意愿,但都没有被准允,后来还被升任为礼部左侍郎。

      弘治十八年夏天,明孝宗驾崩,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继位,翌年,改年号为正德。

      当时,宦官刘瑾专权,只要有人冒犯了他,就会立刻被投入监牢,真可谓刘瑾的一呼一吸都事关他人的祸福。

      很多士大夫都投奔其门,以求免祸自保。

      但王华并没有这样做,这让刘瑾耿耿于怀。

      当时,王华之子王阳明是兵部主事,因为上书为狱中之人求情,触怒了刘瑾,被贬谪到贵州龙场。

      当刘瑾还是卑贱之身时,曾跟随王华的一位同乡学习书史,从那人处听说了王华的忠孝仁义,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仰慕王华。

      后来刘瑾获悉王阳明是王华的儿子之后,对王阳明的怒气也缓和了一些。

      刘瑾派人告诉王华:“吾于先生有旧,若一见可立跻相位。”

      王华断然拒绝,这更加激怒了刘瑾。

      正德二年(1507),王华升任南京礼部尚书,刘瑾又派人前来道贺,并说:“不久将大召。”

      却仍被王华拒绝。

      刘瑾怒不可遏,但他费尽心机也找不出治王华罪的理由,后来翻出一件王华任职礼部时的陈年旧事,

      虽然与王华毫不相干,还是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逼迫王华辞职。

      王华却非常高兴,说:“吾自此可免于祸矣。”

      有一次,王华的同年好友向朝廷诋毁王华。

      大家都劝王华向朝廷阐明自己的清白,但他不肯这样做:

      “某,吾同年友,若白之,是我讦其友矣。是焉能浼我哉?”

      后来,王阳明回到京师,官复原职,听闻士大夫们言及此事,就打算向朝廷上书,替父亲辩明此事。

      王华修书一封,反劝王阳明说:

      “是以为吾平生之大耻乎?吾本无可耻,今乃无故而攻发其友之阴私,是反为吾求一大耻矣。人谓汝智于吾,吾不信也。”

      王华气质醇厚,平生无矫言饰行,仁恕坦直,不修边幅,谈笑议论由心而发,朝廷之上,家庭之内,言无两样。

      只要他人有些许优点,王华都会给予夸赞;

      若听闻他人有危难,他的内心就会焦虑,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济。

      而他人有过失,王华也会直言不讳地说出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王华时常遭人嫉恨,但当大家知道他是出于真心之后,对他也就不那么怨恨了。

      王华才识宏达,志操坚守,无论诸事多么纷杂,他都能够从容应对。

      即使有大事发生,他也能做到临危不乱,从容以对。

      不过,王华从不刻意去表现自己的这些优点,所以知者甚少。

      王华生活节俭,不计较利害得失。

      有一次,家中失火,资财付之一炬,当亲友前来救火时,他依然和往常一样和大家谈笑风生,毫无慌乱之举。

      众人都由衷地佩服他的性行和度量。

      王华作诗文,提笔立就,以达意为旨,追求自然,不事雕琢,著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诸书杂录》《进讲余抄》《海日翁日记》等。

      前文已述,王华获悉父亲患病,便立即辞官归乡。

      父亲去世后,他又在墓旁建造草屋,不惧虎威,诚心守孝。

      后来他为刘瑾所逼,被迫辞官,此时已年逾七旬,母亲岑氏也年近百岁。

      王华朝夕陪伴母亲,还经常扮小儿状逗母亲一乐。

      他为母亲按摩,陪母亲散步,寸步不离其左右。

      有时王华受朋友之邀外出游山玩水,船刚离岸,他忽念家中老母,便立刻反棹驶回。

      母亲去世之后,王华以土块为枕,草毡为被,捶胸顿足,悲恸大哭,最终因悲伤过度而得病。

      母亲出殡之时,王华裸足前行数里山道,病情益甚,进而卧床不起。

      数年之后才慢慢康复,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王华以圣贤之书为本,从不涉猎儒家经典之外的异端书籍。

      辞官归乡之后,来客中有人劝他修习神仙长生之术,王华拒绝说:

      “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异?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奚以长生为乎?”

      来客道歉说:

      “神仙之学,正谓世人悦生恶死,故其所欲而渐次导之。今公已无恶死悦生之心,固以默契神仙之妙,吾术无所用矣。”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

      王华素闻宸濠之恶,早就怀疑他会叛乱。

      有一次,他对亲友说:“异时天下之祸,必自兹人始矣。”

      他让家人在浙江上虞的龙溪置地,买田筑屋,为将来的隐遁生活做打算。

      宁王宸濠起兵后,率领数千艘舰船向东挺进。

      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州,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剿灭当地乱军。

      但当王阳明抵达丰城之后,获悉宸濠已起兵谋反;

      于是沿赣江南下吉安府,驻留吉安传檄近邻,招募义兵,间不容发,举兵勤王。

      在此期间,王阳明遇害的消息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人劝王华到龙溪避难,王华却说:

      “吾往岁为龙溪之卜,以有老母在耳。今老母已入土,使吾儿果不幸遇害,吾何所逃于天地乎?”

      并且告诫家人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后来,王阳明起兵勤王的檄文传到家乡,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

      由于王阳明已成宸濠之敌,宸濠极有可能派刺客前来刺杀王华,所以众人都劝王华速回龙溪避难,

      王华却笑着说:

      “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吾为国大臣,恨已老,不能荷戈首敌。倘不幸,胜负之算不可期,犹将与乡里子弟共死此城耳。”

      王华还派人告知郡县主事,宜速调兵粮,禁止谣言,以防民心动摇。

      王阳明率军攻陷叛军的根据地南昌之后,宁王宸濠本欲攻击南京,获悉南昌失守,于是立即撤军反攻。

      王阳明和叛军在鄱阳湖决一死战,最终将叛军一举击败,宸濠和数千叛军被俘。

      不到一个月,王阳明战胜的消息就传回家乡,亲戚友人纷纷携酒前来祝贺,王华却说:

      “此祖宗深仁厚泽,渐渍人心。

      纪纲法度,维持周密。

      朝廷威灵,震慑四海。

      苍生不当罹此荼毒。

      故旬月之间,罪人斯得,皆天意也。岂吾一书生所能办此哉?

      然吾以垂尽之年,幸免委填沟壑;

      家门无夷戮之惨;

      乡里子弟又皆得免于征输调发;

      吾儿幸全首领,父子相见有日;

      凡此皆足以稍慰目前者也。”

      后来,杨一清曾对王阳明父子的大度和忠义大加赞赏,他在文中写道:

      “自古奸雄构乱,虽有忠臣义士,必假以岁月,乃能削平祸难。

      伯安奋戈一呼,以身临不测之渊,呼吸之间,地方大定。

      公闻变从容,群嚣众惑,屹然不为动。

      伯安得直前殉国。

      不婴怀回顾以成懋绩。

      公之雅量,伯安之忠义,求之载籍,可多见哉?”

      当时,尽管王阳明已经擒获宸濠,但明武宗还是想亲自出征,过一把征讨之瘾。

      王阳明对宦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使很多人丧命;

      最后折中的结果是在明武宗到达南京后,放出宸濠,让武宗亲自抓获宸濠,以取悦武宗。

      然而,明武宗身边的奸党嫉妒王阳明的功绩,想嫁祸于他。

      奸党们蠢蠢欲动,一时间流言四起,王阳明危在旦夕。

      当时甚至有人来到王华家中,调查记录资产、房屋、壮丁和家畜等情况,打算抄家没收。

      亲朋好友都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才好。

      唯独王华安然自若,在家静心休养,并嘱咐家人不要外出,要谨言慎行。

      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继位,发诏肯定王阳明的功绩,并将他召回京城。

      王阳明回京途中顺便回乡省亲。

      后来,明世宗任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并封他为新建伯。

      朝廷派人赐给王阳明一些银子和丝织品作为嘉奖,同时也赐给王华一些羊肉和美酒。

      宣旨的官员到余姚时,恰逢王华过生日,亲朋好友云集。

      王阳明举杯祝寿。

      王华郑重地说:

      “吾父子乃得复相见耶!

      贼濠之乱,皆以汝为死矣而不死,皆以为事难平矣而卒平。

      然此仗宗社神灵,朝廷威德,岂汝一书生所能办?

      谗构横行,祸机四发,赖武庙英明保全。

      今国是既定,吾父子之荣极矣。

      然福者祸之基,能无惧乎!

      古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耶?”

      阳明跪拜回应道:

      “大人之教,儿所日夜切心者也。”

      众人听后,无不感动。

      后来王华又召集村邻和友人,举行酒宴长达月余。

      正德十六年岁末,王华旧病复发,王阳明和诸弟日夜服侍左右。

      嘉靖元年(1522)正月,王华病情恶化,于二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临终之际,王华突然意识清醒,头脑清晰。

      朝廷念及王阳明之功,追授其父王华、祖父王伦和曾祖父王杰皆为新建伯。

      王华去世当天,恰有吏部使者持公文前来,王华气色突变,忙令王阳明等人外出迎接,并对孩子们说:

      “虽仓遽,乌可以废礼?尔辈必皆出迎。”

      听闻王阳明等人行礼完毕后,王华才安然闭目离世。

      绍兴东边有一座山,名为天柱峰。

      翌年八月,王阳明和诸弟将王华安葬在天柱峰南侧的一块平地里。

      王华生前曾说:

      “惟古贤人君子未遇之时,每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出而登仕,其所遭际不同,而其志有遂有不遂,非人之所能为也。”

      杨一清回顾王华的一生,做了如下描述:

      “公少负奇气,壮强志存用世。

      顾其职业恒在文字间,而未能达之于政。

      际遇孝宗,讲筵启沃,圣心简在,柄用有期。

      不幸龙驭上宾,弗究厥用。

      晚登八座,旋见沮于权奸,偃蹇而归。

      岂非天哉!

      然有子如伯安,所建立宏伟卓荦,凡公之所欲为,噤而不得施用者,皆于其子之身而显施大发之,公又亲及见之,较之峻登大受既久且专,而泯然无闻于世者,其高下荣辱宜何如也?”

      王华夫人郑氏,生来静婉,有慈孝之心,甘愿与王华同甘共苦。

      她每日都会早起,汲水、推磨、纺线,孝敬公婆。

      当王华富贵之后,郑氏更加恭俭。

      郑氏四十一岁时去世,比王华先离世三十六年。

      郑氏去世之后,王华续弦纳赵氏,并娶杨氏为侧室。

      王华共有四子一女:

      长子守仁出于郑氏,次子守俭出于杨氏,三子守文出于赵氏,四子守章出于杨氏;

      一女出于赵氏,后来嫁给南京工部郎中徐爱为妻。

      王阳明系出名门,或多或少受到祖先遗德的影响,尤其是祖父和父亲的亲自教养,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