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即时交流
撰文:清清、泉泉
其一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先祖留给后世的劝世对联,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凡能看懂、并始终践行着这幅对联的人或家庭,哪怕不是大富大贵,也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家,只要能把忠厚家风传承下来,就能保住人气、留下根基,
一个家,只要能始终弥漫着书香,就能永保人才辈出、家兴族旺,
忠厚家庭走出的孩子,会带着与生俱来的诚信、与生俱来的敬畏为人处事,他稳重,不善浮夸,每前行一步,都稳稳当当、实实在在,
知性家庭走出的孩子,会具有更理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能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人生命运与事业发展的关键,他活得通透、明白,拥有驾驭自身命运与事物的能力,
古今中外,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竞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的竞争,
而要有文化,就必须读好书,必须让孩子成长的周遭弥漫着书香的氛围,
想一想,那些曾经不可一世、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沙陀、党项、契丹、女真,他们的后人,现在在哪里?答案是,他们被同化在汉文化里。
想一想,多少孔武有力的强者,如果不崇尚文化,回头便成狡兔走狗,被烹饨在历史的大锅里,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文化、还是智慧,
聪明人,从来不争眼前的短暂,却总是心向子孙的未来。
朱元璋之所以能黄袍加身、一统天下,主要是因为他善于学习,善于调动读书人(儒生)的力量。
太平天国的军队为什么最终败于湘军和淮军,其根本原因,还因为其主帅的文化水平太低,在战略战术上,处处被动,他们不懂得如何争取民心。
百年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最高领导善于学习,掌握了最先进的文化密码,人民的领袖,能前瞻五十年。
多少破落的家庭,再度中兴,那是因为文脉未断,那是后代子孙“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结果,
多少繁华富庶之邦,很快一蹶不振,从此消声匿迹,那是因为没有重视后代教育,儿孙们没有传承先人的优秀文化基因。
其二
生活在公元前五百年的孔子,心中也曾有神圣的殿堂,他心中的神圣殿堂,叫着璧雍。
何谓璧雍?原来,璧雍即璧廱,又作辟雍,简而言之,就是古代天子所设立的太学,
《三辅黄图•辟廱》记载:“周文王辟廱,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廱。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之流行也。”
可以想见,三千多年前,周王灭商,迁居关中,建都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一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大学”——璧雍。
据说,璧雍建立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处,池环水绕,林苑广阔,草屋厅堂立于中央高地,贵族子弟8至13岁,就要先在城内“小学”寄宿学习,三五年后再进入郊外的璧雍深造,学满9年后,“知类通达”、“谓之大成”,方可以毕业出师。
因为有了璧雍,也就是有了太学,于是强盛了汉文化,而汉文化又把国人凝聚成汉族,强文壮武,海纳百川,薪火相传,良法不替。
而到了晋代,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实施科举制度。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而监丞,则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
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分别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又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
由是观之,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古以来就相当发达。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数千年,木铎弦歌,生生不息。
其三
历史的车轮抵达宋朝,聪明如“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抑武重文,杯酒释兵权,重视科举取士,重用儒臣,以文官治国,分士农工商,并宣称“宰相需用读书人”,甚至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这让有宋一朝,文人竞秀,栋梁如云,极大地继承与续写着大唐的文化辉煌。
一位叫汪洙的文人,因此写下了那篇流传至今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多少学子,因读书而一举成名,被世人传颂至今;而湟湟中华,因为崇尚读书,让中华文化日臻鼎盛,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闻名于世。
由是观之,古人极端重视读书,认为自古华山一条路,读书是最正宗的进取之途,是最高尚的行径。
进入明朝,那位叫柯丹邱的文人,还在《荆钗记•会讲》里感叹“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的确,书籍带给了人们最珍贵的“知识财富”,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吸取前人遗留下的文化精华,掌握观察世界、认知万物的方法与技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减少不必要的付出,少走弯路。与此同时,读书让人提升素养、道德、思想水准,
《幼学琼林》所谓“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事实上,读书的确是人生的基础,知识是璀灿人生的敲门砖,不读书或读书太少会让人缺少必要的生存与发展技能,即使有的人暂时成功,但也一定短暂、难于持久。
其四
诚然,世界是多样的,人生是五彩的。到了今天,单纯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点,表面上似乎有点失之偏颇,有点不合时宜。
因为,时代在进步,思维在变化,相比古人,今天的读书人,要有更大的格局,要有为人民大众而读书的追求,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品质而读好书,
在新的时代,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要读好书,更需要养好德,还需要勤动手。今天的读书人绝不能眼高手低、不懂敬畏、不识恩义。
今天的世界,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你若能按照前人的要求,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依然能收到登山小鲁、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无论古人今人,依然走不出先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仪范与要求。
著名作家冰心嘱咐人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她告诉我们,要做到更好地读书,特别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因为,这才是新时代读书人的成才之道。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象,象不尽道。最后,以我喜欢的(明)林俊《怀孙司徒九峰其一》一诗作结,虽然不符主题,但寒天冰水醒脑,抛砖引玉有益。
五凤楼前过晓钟,班行偏信老来慵。
嫠啼孺怨方思有,岁俭民流忍奏庸。
腊饭每悬江上梦,冻梨真改镜中容。
相忘意气当年话,犹记巾裳共璧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