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简介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中国政府为建立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民的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而由文化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的一份名录,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迄今中国共有11375部国家珍贵古籍,分别于2008年3月1日和2009年6月9日、2010年6月11日、2013年3月8日公布。


      第一批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二批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478部,2009年6月9日公布。


      第三批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989部,2010年6月11日公布。


      第四批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五批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于2016年5月24日由文化部正式公布。

      附: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特色古籍、部分重点单位介绍

      一、特色古籍

      (1)甲骨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资料精湛宏富,是最近的研究成果。在这批甲骨中,发现新字及新字形30多个,如第733号(9.37反)从舌从亟的字等,大大充实了甲骨文字库,同时该馆所藏甲骨还发现一批新资料、新辞例与新见用词,殊足珍异。

      (2)《傅说之命三篇》,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为《尚书》文本,今古文《尚书》中均未有此三篇文字,为古史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早期史料,极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芮良夫毖》,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芮良夫毖》最有可能是成文于鲁昭公十年春正月之后、夏五月之前的一篇齐地文献,且与管子学派颇有渊源。此批简帛学术重要性和文物重要性已经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4)《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一卷,(唐)释窥基撰,金皇统九年至大定十三年(1149-1173)刻,元重修赵城金藏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为佛教因明类著作,仅存于《赵城金藏》。上世纪30年代曾经单卷模拟复制,并影印收入《宋藏遗珍》。但其后遗失。遗失的具体时间,应在1935年复制归还广胜寺之后,1949年送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之前。由于《赵城金藏》在辗转搬迁的过程中曾经石门(今石家庄)、保定,故今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发现本卷,亦在情理之中。现虽缺失原卷之第8纸以后部分,但沧海遗珠,再现世人,令人惊喜。

      (5)《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宋乾道七年(1171)蔡梦弼东塾刻本(卷七至九、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三十配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卷一至六、十九至二十一、二十三至二十六、三十一至三十三、三十九至六十、七十一至八十、九十至一百十六配宋刻十四行本,卷十至十五、二十七至三十、六十二至七十配另一宋刻本),袁克文跋,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所藏宋乾道七年(1171)蔡梦弼东塾刻本《史记》一百三十卷补配三部宋刻本,为研究《史记》的宋刻版本提供了宝贵依据。

      (6)《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明)刘文泰、徐镇等撰,明抄彩绘本,国家图书馆。

      《本草品汇精要》为明孝宗时期太医院判刘文泰等奉敕编绘,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色本草图谱。该书完稿后,因孝宗驾崩,存于内府,此后近四个多世纪一直未能刊行,但不乏有精抄彩绘本出现并传世。此次入选的明抄彩绘本《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存十一卷,虽为残帙,但反映了该书原貌。此本约在明嘉靖年间流出内宫,万历初归项子京,后经毛晋、钱曾、季振宜等递藏,今藏国家图书馆。

      (7)《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目录四十卷,(清)蒋廷锡、陈梦雷等辑,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铜活字印光绪间描润本,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申报的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光绪间描润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十不存一,历经抗日战争南迁、日本敌军轰炸、焚余古籍修补,是抗战时期古籍保护和今日古籍保护的一个见证,其经历不同寻常,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

      (8)南三阁《四库全书》

      南三阁《四库全书》零种二十六部此次同时申报入选。众所周知,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皆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杭州文澜阁亦遭涂炭,仅留半部《四库全书》,今存浙江图书馆。这次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省图书馆等申报的南三阁《四库全书》虽为零种,存卷不全,却是珍贵的遗存。

      (9)《量理宝藏诠释》,萨迦•贡嘎坚赞撰,元大都刻本,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切卡曲德寺。

      尼木县切卡曲德寺发现元大都刻本《量理宝藏诠释》,成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又一部元刻本藏文典籍。

      (10)《华山庙碑》

      《华山庙碑》被朱彝尊称为“汉隶第一品”。该碑原石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大地震后损毁失佚,原石拓本流传极少,至今所知仅存四本。此次香港申报的宋拓“顺德本”捶拓年代最早,又有孙星衍、伊秉授等数十人题跋,钤印众多。根据诸家著录,该《华山庙碑》“顺德本”于民国时期流入香港,今知该拓本由香港北山堂收藏,后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11)游似藏《兰亭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后人摹写甚盛。香港中文大学申报的三部宋拓《兰亭序》为南宋名相游似旧藏,十分稀见。世传游似藏兰亭百种,每种据入藏先后,统一装裱,以天干编次,并以版本特征命名。今存世二十余种,分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加拿大菲尔德博物馆等地。此次香港中文大学面世的甲之二“御府领字丛山本”、乙之五“钱塘许氏本”、庚之三“莫知所出本”,是存世游藏《兰亭序》的珍贵品种。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图书馆同时申报入选的明永乐十五年(1417)朱有炖摹勒上石缩刻的《兰亭图》初拓本,采用镶拓法拓制,浓墨相间,清雅可爱,与三部宋拓《兰亭序》相映成趣。

      (12)《积古图》,(清)阮元辑,清嘉庆八年(1803)金石集拓本,翁方纲题端,阮元跋,周瓒绘图,国家图书馆。

      《积古图》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拓本暨钤印本,内为阮元手拓家藏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以及秦汉以来玺印91方的钤印。阮元撰《积古斋记》并正书,翁方纲题引首,周瓒绘图,翁方纲撰《积古图记》并正书。有伊秉绶、赵魏题跋。此本传拓精美,装裱讲究,虽然版本不早,但是内容丰富,传本极其罕见,且图文并茂,拓本和墨迹交相辉映。

      (13)满汉清代皇帝实录、圣训、竖格玉牒

      辽宁省档案馆的四十三部清代皇帝实录、圣训和竖格玉牒,有满文、汉文写本同时入选,装帧舒朗大气,尽显皇家风范。

      清《实录》是清历朝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用编年体详细记载了有清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内容十分丰富,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民族、宗教等许多方面的重大活动多有记述。各朝实录均按时间顺序逐条记述史实,不加分类。清代历朝实录只缮写了五部,并未全部流传于世。

      清代《圣训》是清朝皇帝重要谕旨的汇编。清代凡嗣皇帝继位,遂依例开设实录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实录》,纂修完成后,由原班人员纂修该帝《圣训》。每朝圣训修纂完毕恭呈御览后圣训馆即行撤销。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清代圣训为精写本,自太祖至穆宗十朝,由始至终,时间完整。

      我国自唐代起皇室即开始纂修玉牒,即皇室族谱。清代由顺治十八年起每十年纂修玉牒一次,共修28次。每次抄写两部,每部满文、汉文各一份,一部藏北京,一部送往盛京故宫尊藏,现仅存清代玉牒两部。其记载翔实,信息蕴涵丰富,是研究清代皇室人物及人口发展极其珍贵的史料。

      这些实录、圣训、玉牒装帧华丽,书写精美,信息丰富,版本独特,年代久远,成书部数少,堪称珍品。

      二、重点保护单位介绍

      1、旅顺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始建于1915年的满蒙物产陈列所。1916年定名为关东都督府满蒙物产馆,1917年4月对外开放。之后,殖民当局又将沙俄占领时期拟建的陆军将校俱乐部改建成博物馆主馆,1918年竣工。馆舍建筑为欧洲近代折衷主义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顺博物馆收藏古籍藏品数量40000余册(件),善本5000余册(件)。内容包括佛教典籍、社会文书、线装善本、明清宫廷档案、名人手札、碑帖拓片,等等。包括罗振玉旧藏古籍善本。另外还收藏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古籍善本,主要包括佛经残片、写经卷、社会文书三大类。其中,佛经残片馆藏共26000余片,均来自于新疆吐鲁番地区,时代自西晋至隋唐。

      有19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3部入选《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2011年,该馆又将馆藏古籍善本编辑成书,出版《旅顺博物馆馆藏珍稀本文献叙录》。

      旅顺博物馆有专门的古籍善本库房,总面积600余平方米。该馆对古籍善本进行科学管理,收藏珍贵善本的三个库房都做到了恒温恒湿环境控制,并具备自动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库房监控报警系统、防紫外线措施、空气净化装置,每个库房均无输水管线、配备了温湿度监测仪、有防虫杀虫措施,有专用的书柜、书盒或函套条件。

      2、辽宁档案馆

      辽宁省档案馆是国内首批对外开放的档案馆之一。现馆藏档案192万卷,档案种类多,内容丰富。馆内保管档案在时间上上至公元714年,下至20世纪末。语种以汉文为主,并有大量的满文、日文等档案。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古籍10905册,善本10805册,其中用满文书写的5298册。这些古籍绝大多数是清朝官修史籍--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实录、清圣训、清玉牒的精写本。

      2014年5月辽宁省档案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新馆专门修建9个贮藏古籍的库房,总面积1716.32平方米。新库房严格按照“十防”要求设计,并配备15个防火防盗金库门,确保古籍档案安全。另外,还为这些珍贵的古籍制作了新型的实木装具,新制装具不但防潮防蛀,更方便取出和放入,减少了对珍贵古籍造成的损害。该馆专门配备了珍贵古籍阅览室221.36平方米,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古籍的安全保护和利用。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疆少数民族古籍办收藏古籍6169册(件),善本5000册(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8种。这些古籍就文种而言,有阿拉伯文、满文、锡伯文、乌兹别克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托忒蒙古文、塔塔尔文藏文等。其文种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并且均已编目。其中还有不少是新发现的孤本、珍本。

      自新疆少数民族古籍办新办公室落成之际,建成了200多平米的“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特藏书库”,古籍保护的硬软件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古籍办古籍书库面积达200平米,阅览室50平米,装有空调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库房监控报警系统、温湿度监测仪、有防虫措施等。

      新疆民委古籍办曾经连续三次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达到古籍库房要求,该馆这些年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古籍库房条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古籍保护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该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体现了名录申报制度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带动作用。


      第六批

      2020年10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752部古籍入选。